第5部分(第3/4 页)
都事先被豁免了,即使梁山大军受招安后扮演吊民伐罪的角色南征方腊时,仍可以看到,因为“革命需要”,“石秀、阮小七来到江边,杀了一家老小,夺得一只快船”(第一百十二回),在好汉的眼中,在水浒故事的讲述者心中,(在几百年来接受者的观念里?)一家老小的性命又算什么?也值得去计较?
但也不是没有人去计较,在《三国演义》里可以找到一处难得的笔墨,在第九十回里,诸葛亮南征孟获,设伏火烧藤甲军时,书中说到: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读了这一段,许多人都感叹不尽。诸葛亮本是有很多理由开脱自己的,如是为了兴汉灭曹的正义事业平定后方,如是战争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如对方是未受中原礼教沐化的蛮夷,等等,甚至他根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解释,因为这是战争,没有人会和他计较这些,相反,有的是人会愿意从军事的角度、审美的角度欣赏他此役的用兵如神。但是诸葛亮没为自己做任何开脱,虽是战争需要不得已而消灭了敌对部族,但面对一个个惨死的生命,他的心灵仍然受到了拷问。这不是妇人之仁,这是真正的人道胸怀,只可惜这诸葛亮式的沉重叹息,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太少了。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缺陷。
在许许多多的人眼中或心中,历史永远是各色英雄活跃演出的舞台,英雄的生命和众生的生命永远不会等值。这一点,在演绎英雄故事的《水浒》中,更是有着充分的展示。
人肉叉烧包
《水浒传》中不止一次提到卖人肉包子的黑店,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孙二娘和张青开的人肉叉烧包饭店了,有一些点评《水浒传》的专家,运用阶级分析法,把这种现象解释成:因为贪官污吏横行,苛捐杂税盘剥,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铤而走险去杀人,为了更好地毁尸灭迹,就将人肉做成包子。不但大嘴认为这种说话不对,也许没有一位读者会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从书中看,张青为小事杀了和尚,放火烧了寺院,以拦路抢劫为业,后来碰见个老强盗,将自己的强盗本事传授给他,还把拿杀人不当一回事儿的女儿嫁给他,两口子从此以开黑店、杀人卖人肉包子为业。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种人绝对不是好人。他们开的是路边小店,杀不了达官贵人,而只能杀过往客商。他们并不是被压迫被压榨的贫苦农民,而是货真价实的歹徒,对国家对社会只起坏作用而不具有任何反抗性、革命性。他们后来参与梁山泊大聚义,也不是反抗官府的结果,更不是要为农民阶级谋福利、求解放,而是本身无法生存,上山避祸,加上朋友的裹胁,如此而已。
第二章 说英雄 话好汉(10)
大嘴有时候认为《水浒传》作者对“英雄”和“好汉”的定义相当偏激,似乎敢杀人的就是英雄,讲义气的就是好汉,而不问善恶。这是今天的读者所应该特别注意的。但《水浒》并不是全篇都是。
据新闻报道,解放后西北某地,居然还有一家离派出所不远的“黑店”,前后谋害了三十多名旅客,也用人肉做菜做包子,而把骸骨存放在一个地窖里,我们能把他们判定为好汉吗?显然不能,由此可以证明,在任何一种社会中,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总是有的,但第一绝对是少数,第二这种人绝对是打击对象,而不是歌颂对象,更不是什么被压迫阶级反抗斗争的表现,许多地方简直是信口开河,希望读者朋友要特别注意。
从英雄救美评梁山好汉
《水浒传》写梁山上共有一百零八条好汉。以大嘴度之,其实那一百零五条汉子,外带三个女强人,一个编外的晁盖,抛去爱杀人的英雄外,能称得起好汉的,数来数去也就这么五条。
第一条好汉——花和尚鲁智深。
但凡认为梁山上还有好汉的人,恐怕都承认鲁智深是这么一条。关西大汉一生行事“跟着感觉走”。好端端当着军官,偏去管闲事,救一对背井离乡的卖艺父女,结果误伤人命,断送了自己好不容易拼来的前程。
你看那鲁智深流落天涯无处安身,当和尚又被撵出山门。好不容易在京城名刹找到安身之处,又“不经夸”,被林冲赞一句“禅杖耍得好”,就不顾死活去救人家。结果得罪当朝权贵,再次亡命天涯。
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