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制造企业的高标准高质量,以至于我们内蒙古合资企业的王爷看后赞不绝口的称道“不用去国外了,这就是国际水平,最一流的水平”。他们建厂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我们惊讶,合资公司由此成为我们公司工程部以后在全国建设5个工厂的样板。此外我还直接参与过合资公司冰淇淋设备的国际招投标大会,亲眼目睹开标后失利一方代表发青的脸色和失态的言语,而中标方即使晚上打开庆祝香槟酒时的脸色,也因为标的的成本企高,而有些苦涩和尴尬,导演这一切的又是精明又认真的王家。
为了确保在中国投资的稳健,上海福乐公司只投了一条超高温牛奶生产线。1995年,上海福乐的首个常温牛奶上市,明明是风味奶,他们却起名为“全仕奶”,纯真的咖啡牛奶,夸张的卡通广告加上全分销的通路网络,“全仕奶”一下子在上海疯起来了,福乐的第一战营销取得巨大胜利。紧接着他们开始策划冰淇淋战役,这才是他们的主要产品方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筹备,他们做了一个非常完整、非常有特色的市场方案:将产品的名称定为“圣麦乐”,并计划4月1日在上海的华亭宾馆搞一个隆重的新品上市推介会。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看到计划后都非常有信心。但没想到的是,就在推介会即将举行的三天前,几千个联合利华的“和路雪”冰箱一下子将上海的大街小巷铺满了,全城是一片“红色风暴”,不但把这年的冰淇淋风头全给抢走了,而且造成先入为主,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全给转移了。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商战的惨烈,以及强中还有强中手的真实含义。三天后,虽然福乐的新品发布会策划的很有特色,会也开得很成功,福乐的冰淇淋在上海也很有市场影响力,但“全仕奶”的风暴没有了,“今年夏天圣麦乐”的大势没能席卷上海滩。
与台湾福乐的合作我学到很多东西。它的董事会很规范也很有质量,后来我才知道,王家的股份中,有24%是美国高盛公司投资的。王先生严格的管理和要求着这家公司,一步步的实现公司的预算和规划,每次会议都会把做市场营销的总经理追问地下不了台。尽管如此,市场还是玩着优胜劣汰的游戏。有一年,福乐推出了运动饮料“欧啦啦”,由于当时上海还没细分市场,“欧拉拉”饮料几乎全军覆没,投下去的市场费用全打了水漂。两年以后,王家的执行董事王建民坦诚地告诉我们,王家的钱袋不够深,经不起几年的亏损,他们准备卖厂了。我当时惊讶地看着王先生,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他说如果我们愿意买也可以卖给我们。一时间我心绪如潮,无法抉择,因为在我的内心,一直有份对冰淇淋难以割舍的情感。其后,我们又经历了很多波折,最后以50%的溢价和王家一起将冰淇淋卖给了雀巢公司,从投资上来看,这是一个很赚钱的项目,但我内心却开心不起来。
和王家的合作今天回顾起来还是那样甜蜜、快乐。作为华人企业家的代表,他们经历了旧中国与官僚资本的抗争、海外游子创业立足的艰难,但他们身上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老马识途的生存妥协能力,尤其是他们谦和中的坚定、大度中的精明、左右逢源的中庸,充分展现了几十年、几代人的积淀,也是他们优秀民族气节的升华,这一切都深深感染、影响着我,在企业经营上的老道、果断、高标准也将永远是我学习和榜样。直到今天,王老先生还健在,每年去香港我都会和他通电话问候,他每次也都会亲自到他最喜欢的文华酒店去点最好的菜,然后兴致勃勃地陪我们吃饭。前年他已97岁高龄,他告诉我们,每天他还在上班,还要看6张报纸,这种精神给我留下的只有震撼。
第五章 超越合作(3)
惠氏姻缘
在和台湾福乐合作冰淇淋项目的同时,我们还展开了多项与外资的合作,比较成功的是和美国惠氏公司合作生产婴儿奶粉的项目,不过,这次如果不是我们自己争取的话,惠氏可不会成为我们的“新娘”。
美国惠氏公司是世界前十大的著名医药公司,是世界医药公司,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们还是做婴儿奶粉的好手,在全世界拥有17%的婴儿奶粉市场, 1994年,这家公司决定到中国来发展婴儿奶粉业务,他们从农业部那儿搞了一份中国乳品公司的名单,开始在中国找寻合作伙伴。从东北的完达山、金星、龙丹到华北的三鹿,一路南下,当到达上海后,便找到了我们,几次交流,惠氏的“爱意”渐浓他们喜欢我们的开放,进取和务实的作风,在他们看来思想观念的认同,,远比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要重要的多。况且我们二厂几千万元的进口奶粉塔正在安装中,我们想了多年的速溶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