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洪武十二年九月(第1/3 页)
人物介绍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低微,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性格坚毅,对国家治理有着强烈的掌控欲,致力于打造一个稳定、集权的帝国。
胡惟庸:明朝中书省丞相,精明能干,但权力欲极强,在朝中独揽大权,行事专断,引起朱元璋的不满。
汪广洋:与胡惟庸同任中书省丞相,性格较为温和,但在一些事务上也与胡惟庸沆瀣一气,面对占城使者事件,试图推卸责任。
礼部尚书:负责朝廷礼仪、外交等事务的官员,在占城使者事件中,被中书省官员推诿责任,自身也试图撇清关系。
占城使者:来自占城(今越南南部),肩负着向明朝进贡、交好的使命,对明朝朝堂内部的纷争毫不知情。
内臣:在宫中侍奉皇帝的太监,偶然发现占城使者并将此事告知朱元璋,成为事件的关键触发者。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足智多谋,曾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立明朝后,虽逐渐淡出朝堂核心,但仍对朝廷局势有着深刻洞察。
第一幕:占城使者来访
旁白:应天府,这座承载着大明王朝荣耀与梦想的都城,在洪武十二年的九月,依旧热闹非凡。宏伟的皇宫矗立城中,彰显着皇家的威严。这天,一位来自占城的使者,带着珍贵的贡品和友好的表文,踏入了应天府的城门。
占城使者(满脸恭敬,对着身边的明朝官员说道):“此次我奉占城国王之命,前来向大明皇帝进贡,表达我国对大明的敬仰与友好之意。”
明朝官员(微微点头,神色平淡):“既如此,便随我来吧,我会安排妥当。”
旁白:然而,本该迅速传达给皇帝的这一重要外交事件,却在有关部门的拖沓与疏忽中,悄然搁置。占城使者被安排在馆驿休息,等待着面见明太祖朱元璋的机会,而朱元璋却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第二幕:内臣的发现
旁白:几日之后,一位内臣因事出宫办事。当他路过馆驿时,偶然间发现了身着异域服饰的占城使者。
内臣(心中一惊,暗自思忖):“这是何处来的使者?我竟从未听闻此事。”
旁白:出于职责和对皇帝的忠心,内臣立刻上前询问。
内臣(礼貌地询问占城使者):“请问阁下是?来我大明所为何事?”
占城使者(耐心地再次说明来意):“我乃占城使者,前来向大明皇帝进贡,已在此等候多日,却还未得见天颜。”
旁白:内臣得知此事非同小可,回宫后立刻将这一情况告知了朱元璋。
内臣(跪地,神色紧张):“陛下,奴才今日出宫,偶然遇见占城使者,他们称已来多日,欲向陛下进贡,却不知为何未被通报。”
朱元璋(脸色一沉,怒目圆睁):“竟有此事?这有关部门究竟是如何办事的!”
第三幕:朝堂问责
旁白:朱元璋的怒火迅速蔓延至朝堂之上。第二天早朝,气氛异常压抑。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声音冰冷,目光如炬地扫视着群臣):“朕听闻占城使者来朝进贡,竟被搁置多日,无人通报于朕,这是为何?”
胡惟庸(心中一惊,但仍故作镇定,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息怒,此事臣等确实疏忽,臣即刻去彻查此事。”
朱元璋(怒声呵斥):“彻查?现在才说彻查?你们平日里就是如此懈怠政务的吗?中书省就是这样为朕分忧的?”
汪广洋(也连忙上前,唯唯诺诺地说):“陛下,臣等知罪,只是此事或许是礼部那边沟通有误。”
礼部尚书(一听这话,急忙出列,辩解道):“丞相此言差矣,此事一直由中书省负责对接,我礼部并未收到相关消息,如何能及时通报陛下?”
朱元璋(看着相互推诿的官员们,心中的怒火更盛):“够了!你们身为朝廷重臣,遇事不思解决,却只会相互推卸责任,成何体统!”
第四幕:私下商议
旁白:退朝后,胡惟庸和汪广洋在丞相府中密谈。
胡惟庸(一脸阴沉,咬牙切齿地说):“这占城使者之事,本不是什么大事,却被闹成这样,那朱元璋明显是借此发难。”
汪广洋(忧心忡忡地回应):“是啊,如今该如何是好?那礼部尚书也真是的,一点都不配合。”
胡惟庸(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哼,既然如此,我们就把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