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页)
我说:“现在的城里人还不如农村人,农村人还有地,城里人什么都没有。”
老太太张开没牙的嘴巴笑了。后来,我以老太太的小老乡自居。我向老太太介绍火车站周边的环境,没想到老太太居然比我还熟悉。
她说,她来到这座城市已经好多年了。
多年前,老太太在火车站附近从事换零钱的生意。
每天黄昏时分,火车站旁边的菜市场就准备收摊打烊,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中年女子,她用一个破旧的包裹包着大把大把的零钱,用零钱来兑换摊主的整钱,而这些肉摊菜摊,第二天没有零钱就无法开张。老太太也来了,她也从中年女子的手中兑换零钱,她交给中年女子百元整钞,中年女子交给她98元。那时候的老太太没有钱,她每次只能兑换二三百元。
第二天,老太太来到火车站旁边的公交车站,手中拿着一张地图和一张上面写着“兑换零钱”的纸牌,如果外地人想买一张地图,给老太太10元钱,老太太则会找给你4元钱,一张地图定价5元钱;如果你用十元钱来兑换,老太太则会找给你九张一元纸币。很多形色匆匆的人并不会留意少找了一元钱,即使你留意到了,老太太也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做这生意的,给你方便,总得让我赚点啊。”
和这个老太太一起在火车站旁边的公交车站做兑换零钱生意的,还有一些同样苍老的来自河南的老人。
后来,有同村老乡找到老太太说:“你做这个能赚几个钱?干脆跟着我们走吧。”老太太跟着老乡走了,才发现这是让她做医托。
不过,做医托比做兑换零钱的生意,赚钱多了几十倍。
有一次,我在那条街上又遇到老太太,老太太的眼光拨开一个个迎面走来的行人,在人群中寻找想要看病的人。我对老太太说:“我想请你吃顿饭。”老太太笑着说:“那多不好意思啊。”她的眼睛里带着惊喜,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已经答应了,她很兴奋。
一般的老太太都喜欢沾点小便宜。这也就是我选择老太太作为突破口的原因。
我们走进了街边的一家兰州拉面馆,找了一张靠近窗口的桌子。老板过来了,戴着白色无檐帽,用浓重的鼻音问:“来点什么?”
老板是回族人,很多开办兰州拉面馆的人都是回族人。但是他们都不是兰州人,兰州拉面发源于兰州,由兰州人申报成功,但是发扬光大的却是青海化隆人,据说,现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兰州拉面,90%都是化隆人开办的,另外的10%是青海其余地方的人开办的。这可能与兰州人小富即安,乡土观念浓厚,不愿出门承担风险有关系。
老太太说:“来牛肉面。”然后,她小心地看了看我,我装着没有留意她,她又对老板补充说:“再多一份牛肉。”
我暗自好笑。
我开始和她叙家常,说起了我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其实是她那里的风土人情。我喜欢人文地理方面的书籍,中国任何地域的山川风貌习惯风俗,我都略知一二。
突然,老太太隔着玻璃窗户看到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子,她站起来,踮着小步跑到了门口,将那名女子拉了进来,向我介绍说:“这是我外甥女,前天才来这里。”
她的外甥女神情腼腆,手指拈着衣角,红裤子绿袄,身材粗壮,一看就是来自乡下的女子。她看一眼我,有些害羞地低下头去,又装着不经意地抬头看着我,脸上带着喜色。与我的目光相遇,她又赶快把头低下,脸上有了红晕。
老太太问女子:“吃饭了?”
女子说:“还没有。”
老太太说:“坐下啊。”然后她带头坐了下来,女子也扭扭捏捏地坐了下来。老太太瞥了我一眼,看到我神色平常,就对女子说:“你也在这里吃点。”
女子看了看我,没有吭声。我眼睛望着窗外,装着在想心思。老太太喊来老板:“再加碗牛肉面。”
女子小心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我赶紧配合着说:“对呀,没有吃,就在这里吃点。”
老太太又接着说起了他们家乡的事情,她说话语速很快,脸上神情变幻无穷,看得出她年轻时期一定是一个泼辣的女人。她说 夏天收割麦子的时候把人能热死,成熟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一人占着几行向前收割,弯下腰去,看不到人,只能看到沟子(屁股),等到直起腰的时候,腰快要断了……她突然停住了话语,对女子说:“这是你李哥,人家家在城里。”
女子眼睛亮亮的:“城里?那你小时候没有下过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