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页)
据为己有如何?
原来伟人也有劣根性。
曾经齐桓公为了燕国征战山戎,历尽千辛万苦,将取得的五百里土地送给燕庄公;曾经齐桓公因为燕庄公送自己进入齐国,割地五十里送给燕庄公。
好吧,我们现在相信齐桓公真的是嫌弃那些土地是偏僻之地,所以才会送出去。
仲孙湫也无语了,只能正色回答道,“鲁国乃是礼仪之邦,现在民心淳朴,虽然偶经丧乱,但是不可小觑。特别是公子申是治国之才,又有季友从旁辅助,平定内乱只是时间问题。主公还是做个顺水人情,结交个盟友为上。”
齐桓公知道仲孙湫说的都是实话,但是齐鲁两国历来渊源颇深,不过如果能够在自己手里拿下鲁国,那可真是太让人兴奋了。齐桓公命令上卿高傒,率领甲士三千人,去了之后相机行事。如果公子申果真是个人才,那就扶助公子申登基;如若不然,就趁机将鲁国兼并。
要想赢得别人帮助,必须自己有让人帮助的理由。如果过分弱小,求助也只能给自己引来更多的祸患。
所幸公子申和季友都不是过于弱小的人。
高傒领命前行,等齐军到了鲁国,正好季友与公子申也到了。高傒一见公子申言行有礼,不卑不亢,而且能看出来公子申的确很有才华。于是当下高傒与季友定计,拥立公子申为君,是为鲁僖公。
风氏的愿望实现了。
当日为了儿子去求季友帮助,那时候人微言轻,而且还有年长的公子般,风氏被季友拒绝了;谁能想到几经风雨,鲁庄公的儿子有两个都死于非命,但剩下最没有可能性的公子申最终能够继承鲁侯之位呢?
高傒帮助鲁僖公即位之后,又接着在鲁国筑造鹿门之城,用来防止在邾国、莒国发生的政变。
如果有叛乱,那当然来自于庆父。
季友派公子奚斯与高傒同返齐国,感谢齐桓公的友情援助。另一方面,季友派人去了莒国,希望借莒人之手,除掉庆父。
再说庆父当时出奔莒国,当然知道不能白白求助于莒子。总不成说我走投无路了,还请您看在贵国莒医与我父亲的妻子私通的份儿上收留我?
恐怕莒子听了得笑掉大牙。
庆父对于人性的把握是准确的。他走的时候带走了鲁国国家级的财宝,这时候献给莒子,希望能够保自己一条性命。
可是他忘记了,这毕竟不是做买卖,莒子也不是商人,很难做到买卖公平。
当面对鲁国送到的大批金银珠宝,莒子的贪心又开始作怪了。能收你庆父的宝贝,为什么就不能收鲁国的宝贝呢?
莒子手下鲁国的贿赂,找个借口,就说莒国实在是小国,害怕因为公子您给国家带来战事,还是请您离开吧!
庆父怒了,我开始送礼的时候你怎么不早说呢?
可是毕竟是在莒国,庆父一怒,并不可怕。
莒子见庆父没有走的意思,干脆派人直接赶走了他。
庆父再度有投无路。思来想去,当时曾经给齐国的竖貂送过礼,还是去找竖貂。
庆父来到齐国,齐国的官吏知道庆父是鲁国有名的恶人,连鲁闵公都敢除掉,也不敢轻易让他走,也不敢轻易接纳。思来想去没有办法,将庆父安置在汶水之上。
正好赶上公子奚斯拜谢齐桓公完毕返回鲁国,在汶水遇到庆父。这公子奚斯也是个糊涂虫,居然要将庆父带回鲁国。
庆父苦涩的笑道,“我要是回去,季友能容得下我吗?还请子鱼为我进言,如果能够留下我的性命,在鲁国做一介布衣,庆父足矣!”奚斯回到鲁国之后,将庆父的请求转告季友,鲁僖公尚且犹豫,毕竟庆父是自己叔父。可是季友坚定的说道,“弑君者能够平安活下去,用什么来告诫后人?”
的确,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
宽恕恶人的罪恶,形同鼓励恶人再次作恶。
季友知道鲁僖公心慈手软,私下告诉奚斯说道,“庆父如果能自己了断,庆父的后人尚可以保全,使他能够将来享受祭祀。”
季友比较认同的是除掉恶人,绝对不能姑息,但是保留恶人的子孙,所谓祸不及子孙。
奚斯领命,前往汶水,想告诉庆父,但是毕竟同属鲁侯一脉,血脉之亲,难以启齿,于是嚎啕大哭。
庆父知道是奚斯在门外大哭,感叹道,“子鱼不进门,在门外哭的这么悲伤,看来我不能幸免于难了。”
庆父在树上自缢而死。
奚斯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