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前六千年的“磁山人”向坑里埋进几千斤的野生粟和野猪肉,用这样的方式向“祖先”祭祀。
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遗址(在西安附近),居住区周围挖了深,宽各5-6米的壕沟。半坡人的工具已经很复杂:陶器有普通陶器和彩陶两种,石器磨光,还有骨器,木器。半坡人能够磨制和钻孔。房屋分3个样式:中间是大房,大房四周是密集的“穴屋”,另有完全地上的房子。这样的布局在壕沟里不是一处,而是两处,这两处的中间有一条小壕沟隔开,各自独立。村落的布局表达了怎样的社会关系?这是两个母系制的姊妹群。这两个姊妹群的男孩互相交换,以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近亲婚姻。
磁山遗址和半坡遗址记录了距今8千年到距今6千年的始族人,始族人还没有人工生产,全部的生存资料从“采集”得来。除了这些,我们还知道,从村落开始,有了语言的讲述。始族人能够熟练的使用语言讲述自己,讲述环境,讲述经历。始族人的讲述叫作始族史诗。
古书道德经记录了始族时代。在书中,对于始族时代叫作太上。
始族时代的重要思想叫作母亲崇拜和生育崇拜,我们在道德经书中读到了。母亲崇拜和生育崇拜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
巫祠时代
巫祠时代从公元前4千年开始,延续了1500年。在巫祠时代,发生了自然采集向人工生产的转变。从事人工生产的始族人叫作生产氏族。生产氏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但是在巫祠时代只有一个中心,就是巫祠。生产氏族发展起来,氏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形式。社会的中心从巫祠转移向氏族,在氏族就出现了两个首领:巫祠首领叫作圣人,氏族首领叫作王和侯。从圣人执政向王侯执政过渡,商时代开始了。在王侯执政以前的时代叫作巫祠时代。
凡是书一定从某一个角度。这一点很重要。例如:
著名的24史,在今天当作资料依据的所谓正史是站在皇帝政权的官方角度,主要讲述政权兴衰的事情。著名的红楼梦是站在贵族后代的角度对清时代家族的观察。著名的水浒传是元,明时期站在市民的角度讲述宋时代的社会斗争。本解读是站在今天人的角度对一部古书作探索。
那么,道德经从怎样的角度呢?是从巫祠的角度。道德经是站在巫祠角度对社会的记录。或者说,道德经是关于巫祠历史的记录。
巫祠是什么?巫祠这个事物已经从我们的记忆消失,我们可以作一个比方:在今天,社会的文化学术机构叫作科学院,大专院校,技术中心,等等。巫祠就是类似的机构,因为巫祠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巫祠时代。
巫祠是今天的话。在巫祠时代,并不叫巫祠。那时候语言还没有统一,不同的方言,名称也不同。巫祠的名字有:山(在渭河地区),丘(在黄河下游),冢(在黄淮平原),亳(太行方言),伊(商语)。
巫祠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叫作崇拜和宣讲。因为崇拜和宣讲,始族史诗流传下来。因为崇拜和宣讲,巫祠文化产生出来。古书道德经的原本从巫祠时代产生和流传下来。
商时代
商时代的时间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公元前1500年商衰落,商时代结束。商时代以后的500年间有一个巫祠复兴时期。公元前1千年以后进入周春秋时代。
巫祠文化经由商时代流传,汇合起来商文化。商文化很多保留在古书道德经中。公元前一千年,周代商,商时代结束。古书道德经成书于商时代,定本于周以后。我们读道德经,商时代的生活画面呈现在面前。
古汉语氏族
在始族时代是“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时期。有多少个氏族(始族),就有多少种语言。在后来的演变中,氏族间形成了相互沟通的语言。氏族是以亲系(母系,父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单位,而语言则表现为一个地区的氏族间的沟通。因为有了相通的语言,这就为氏族的融合建立了基础的条件。中华民族走过了“古汉语氏族”的阶段。公元前4千年以后进入巫祠时代,古汉语氏族在巫祠时代成长。
巫祠时代的古汉语分布在以卫河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黄淮平原的大片土地。大约公元前3千年以后,特别是商时代,古汉语向西普及到洛河和渭河。
继巫祠时代以后,商时代开始了。商朝是古汉语的商氏族建立起来的,商的范围与今天所说的中原相当。商衰落以后,商文化汇合进周文化。黄淮平原是商时代保留下来的古汉语本土。这一点很重要。道德经在古汉语本土产生和流传,记录了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