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现在这四十名刀手出发了,行动是绝对机密的。他们在战场上杀人如麻,自己也是伤痕累累,骁悍勇猛,全是不畏死的勇士。此行看来定要成功。
当这四十名刀手潜入衡州之时,飞马快报的奏章也同时直递北京。
驿道上,驿马换了一匹又一匹,带着那份令人兴奋刺激的密奏,追星赶日,卷起一路黄尘向京城急驰而去。
二
岳东的奏章和兆三戟的奏章裹着团从前敌带来的煞气和紧张,摊在上书房的御案上。康熙微蹙着两道八字眉,在上书房内踱着。这个年轻的皇帝英气勃勃,睿智而果断。他八岁继位,十二岁就除去独揽朝政的鳌拜,二十岁果断撤蕃,毅然迎击因之而来的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暴风骤雨。
这真是场可能掀翻清王朝的暴风雨。但它迟早总会来的。
那就将它掀起来吧。
对于吴三桂,满人对他有恩有愧。当年吴三桂为国恨家仇,向关外满清借兵,九王多尔滚乘此千载难逢的机会,乘汉人自斗于墙内之机,助吴三桂灭闯,进了北京。然后不理和吴三桂的盟约,大军胁迫吴三桂军,最终得了汉家的天下。这段恩怨是非曲折复杂,谁也说不清楚。重要的是满人已经问鼎中国,江山一统,百姓又能安生养息,吴三桂这时却造起反来,眼下又将称帝。
康熙强压心头的震怒。但还是用力拍了下御案,把在一旁侍立的上书房主事何桂柱吓了一跳。站在门口的六宫都太监张万强回头望着康熙这面。两人屏息敛声,“砰砰”心跳,神龙之怒最是难测啊。
康熙仍低头看着案上奏折,吩咐道:
“传召魏冬亭。”
“喳。”张万强躬身一打马蹄袖,回身快步出去。
张万强明白皇上心中有耽误不得的天大急事,一出上书房,他就撒开步子奔跑起来。
三
一等侍卫魏东亭风急火燎地赶到上书房,在门口定一定气,这才沉稳地进去晋见康熙,行君臣跪叩大礼。
“臣一等侍卫魏东亭恭请圣安。”
“圣躬安。”康熙抬抬手。
魏东亭起身垂手侍立。
康熙板着面孔将奏折往魏东亭面前一推,口气严肃地道:
“你看看吧。”
魏东亭连忙躬着身子,屏息去看奏折,一会儿冷冷的毛汗渗了出来。他正身望着主子,一句也不敢多言。他是康熙乳母的儿子,在除鳌拜时立了大功,一直忠心耿耿护驾在侧,严谨恭顺。但他素知康熙个性,帝王城府,深奥难见透,说错一句话,也就招罪不起。
康熙立誓做个中兴英主,克苦勤政。他刚从乾清宫下来,戴着白罗面生丝缨冠,穿酱色实地纱夹袍,套石青蓝地缎褂,腰间束金镶三色马尾细带,登青缎皂靴。有些事不是可以在乾清宫殿里和群臣共议的。他知道什么事用什么人。
他看了奏入章,岳东、兆三戟组织谋刺吴三桂,吴三桂的称帝梦当然阻住了,可接下来呢?
“东亭,你以为朝庭对吴三桂如何?”康熙终于说话了。魏东亭赶忙答对:
“朝庭有隆恩于吴三桂。”
“可他还造反称帝。”
“吴三桂该杀。”
“唔,”康熙掂量了好一阵,缓缓道,“该杀,但现在不是时候。”
魏东亭一愣。他实在猜不透皇帝那颗硕大的龙心中在想些什么。只怔怔地望着康熙。
“吴三桂是借拥立明朱三太子反我清朝,所以才能得众多汉人推波助澜。”康熙语气沉涩,有些儿伤感。
魏东亭连忙低下头,不敢看康熙。是点头还是摇头,全都不对。这话只能康熙自己说。
“可是现在,吴三桂要废明朱三太子而自己称帝,这是好事啊。”康熙叹了口气,是不舒服,却又有点兴奋。叫人无从捉摸。
“自古天无二日。”魏东亭赶忙跪下,“臣不明白圣意。”
“吴三桂自称周帝,天下复明的人的心自就寒了。吴逆起兵,云贵两省兵算是他多年经营,能听号令。其他以复明为宗旨的人心就再不会向他。他的军心先就散了一半。天下复明的人也就散而无主。散而不聚就失却了力量。这散去的人心又会回头去反他这个周帝。现在就刺死了他,那杆复明的旗就还插在那里,还会有人接着举下去。复明的旗不倒,复明的人心就散不了,隐患无穷啊。”
康熙确是深谋远虑,帝王思维,叫魏东亭佩服不已。
“吴逆不如曹操,尔自己将自己放到火炉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