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页)
留学归来的学生大多崇尚西方的民主制度,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学生自然热衷于社会主义。
这就是教育背景对个人人生观的影响。
林子轩接到邀请函颇为郁闷,他刚刚回国,根本不想到苏联去。
早知道就不说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他当时就是那么顺嘴一说,想不到却招惹来了麻烦。
这时候,他接到了宋子闻的信件,解释了这次邀请的原委。
宋子闻如今是广州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兼中央银行行长,大权在握。
他知道林子轩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过这次牵涉到和苏联的合作,他希望林子轩答应下来。
反正邀请函上没有写具体的日期,等林子轩有时间的时候再到苏联一行不迟。
苏联发出邀请函重点是摆明一种态度,我们光明正大,不怕你们调查。
而且,这么多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不可能一起到苏联去,谁有空谁就可以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随时欢迎中国学者的到来。
如此一来,林子轩放心了,他在报纸上做出回应,有时间一定前往苏联参观访问。(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写与不写之间
对于苏联的邀请函,林子轩采取了拖字决,胡拾表示在适当的时机会去苏联,鲁讯则发表声明婉拒了这次邀请。
三人的态度并不相同。
林子轩在后世通过书籍了解了这个时期苏联的现状,就算真的去苏联也看不到真实的情况,恐怕都是安排好的节目。
比如一群穿着整齐的小孩子给你献上鲜花,学校里的学生正在朗诵你写的诗歌,一批苏联的文学家陪你聊天。
商店里都是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种类丰富的食物任你挑选。
莫斯科的街道上行走着精神饱满的民众,他们斗志昂扬,向你讲述十月革命后整个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
或许还会到郊野看看农田里正在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些农民会满怀喜悦的告诉你当家作主的感觉,他们正走在通往幸福的大路上。
在剧院里,正在上演革命戏剧,告诉你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多么的坚强。
最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里你会看到到处都是和谐的场面,中国留学生吃得好穿的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苏联教师打成一片。
处处是欢乐,苏联就是一个人间乐园。
当然,你要按照他们的安排来游览,不能随意走动,让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
以上就是林子轩对于到苏联参观访问的想象,所以他没什么期待,等什么时候空闲下来就去跑一趟,算是完成任务吧。
至于回来后怎么说,他还没有想好。
苏联人自然希望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替他们说好话。林子轩相信会有人替他们说好话,但他绝不会这么做。这是做人的原则问题。
胡拾没去过苏联,他对苏联颇有兴趣。还写信邀请林子轩有暇时一同前往。
对于鲁讯为什么婉拒,林子轩就不得而知了。
按理说,鲁讯对苏俄革命抱有理解和同情的态度,他曾经批驳过徐至摩。
徐至摩在《欧游漫录》中写了对托尔斯泰大女儿的同情。
鲁讯就表示:“俄国大改革之后,我就看见些游览者的各种评论。或者说贵人怎样惨苦,简直不像人间……我想,这大概都是对的。贵人自然总要较为苦恼,平民也自然比先前抬了头,游览的人。各照自己的观点说了一面的话。”
或许这个时期的鲁讯正处在犹豫彷徨之中,才不愿意到苏联去。
若是看到了不好的现象,他回国后是写还是不写呢?
在写与不写之间,在写什么与不写什么之间,拷问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林子轩暂时摆脱掉去苏联的问题,好好的在家里过上几日安逸的生活。
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公司照常运转,冯程程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有老板娘坐镇。下面的员工至少会安心许多。
特别是在万象书局被查封之后,上海有不少家书局趁火打劫。
他们不仅要挖万象书局的编辑,更要挖万象书局旗下的作者。
这些作者可是书局宝贵的财富,一个作者从新人到出名需要书局花费大力气培养。一旦被竞争对手挖去,损失不小。
在这件事情中,商务印书馆最为卖力。
商务印书馆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出版社。对编辑和作者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