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部分(第2/4 页)
看到林子轩有意进入好莱坞发展后,黄榴霜下定了决心,当女主角的强烈意愿战胜了对未来的恐惧,大不了以后就拍摄国内的电影了。
林子轩之所以愿意帮助这位华人女孩,一来大家都是中国人,能帮一把是一把,二来他想在世界影坛树立一个正面的华人明星的形象。
黄榴霜刚好遇到了这个机会。
林子轩安排她先回中国生活一段时间,熟悉上海的环境,和明星电影公司的制作人员互相认识,有利于随后的电影拍摄。
在他离开之前,《杀手李昂》在美国影院放映,反响一般,观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还不错的东方电影,仅此而已。
东方电影在美国不是主流,自然得不到热烈的追捧。
派拉蒙公司倒是有意翻拍这部电影,他们觉得用美国演员加上更多的爆炸戏份和感情冲突应该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东方电影在表达上太过含蓄了,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
这便是《杀手李昂》遭遇的困境,中国观众认为太前卫,美国观众则认为太保守,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并不容易,林子轩还需要继续努力。
就这样,他离开美国,前往英国。
登上邮轮,没有带着《高堡奇人》的书稿,他的心情较为放松。
林子轩在闲暇时会猜想那些被邮寄出去的书稿遭遇的命运,会不会被出版社出版,会对这个世界造成什么影响,未来会变得不一样么?
没有人知道,只能慢慢等待着时间的流逝,未来自然会给出答案。(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六章 文人的操守
林子轩来到英国的时候,徐至摩早已回到了国内,他这次的欧洲之旅可以说非常的不幸。
1925年3月10日,为了躲风头,徐至摩离开北平。
随后途经苏联的赤塔、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并在莫斯科逗留三天。
除了观察、聊天、看戏,徐至摩还探望了托尔斯泰的女儿,接触了一些知识分子,拜谒了列宁陵墓与契诃夫墓园。
在此期间,他为国内的报纸写了《游欧漫录》一文,记录了他在苏联的所见所想。
他的观察尽管浮光掠影,却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狂热的崇拜,只是客观的叙述。
“入境愈深,当地人民的苦况愈发明显”,赤塔车站上满是三四岁到五六岁向旅客要钱要吃食的小孩子,以及衣着褴褛表情漠然无所事事的成年男女。
而苏联的知识分子“ 活像监狱里的犯人或是地狱里的饿鬼。”
至于苏联重要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女儿说: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正是这一次的苏联之行,让他对苏联乌托邦产生了质疑,他看到的和中国国内宣传的苏联完全不同,他甚至认为这样的社会必将破产。
3月29日,徐至摩来到德国柏林,见到了他的前妻张幼怡,得知他的儿子不幸夭折。
受到打击和心怀愧疚的徐至摩写了怀念儿子的文章《我的彼得》。
他这次前来欧洲的主要目的是和泰戈尔会面,没想到当他赶到意大利的时候,泰戈尔因病离开欧洲。返回了印度。
他在意大利逗留了几周,然后去了英国和法国。拜会各国的文坛名流。
徐至摩拜访了英国小说家哈代,正是那位写作《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
哈代还是一名诗人。想必和他会有共同语言。
这是徐至摩的一种嗜好,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拜访当地的名流,并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留作纪念,就好像集邮一样,只是他收集的是名人故事。
林子轩在美国的时候,徐至摩就已返回国内。
这个时代没有全球通,联系不便。
一旦出国,就只能依靠电报通信,而且没有固定的收信地址。还要依靠别人的通知,等收到消息的时候或许早已经错过了。
林子轩是在来到英国后才得到徐至摩的消息,他的到来受到了伦敦文学界的欢迎。
这和他把新文学丛书寄给弗吉尼亚伍尔芙有关。
伍尔芙把这批来自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印刷出来,在文学圈里流传,并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这个时代,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亚洲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美国的保守主义不同,英国一直采取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
这或许就是岛国意识。在骨子里有着对外扩张和殖民的倾向。
所以,英国人对在远东地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