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农学生穿越古代崛起的小说 > 第111章 文教新风,盛世兴学

第111章 文教新风,盛世兴学(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诸天穿越,从慕容复开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从霸主尼多王开始傲视群雄水浒:开局买下梁山,造反不招安三国如烟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戏说嬴政天子宁有种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铁道:此生只为知更鸟杨建波唐朝风云传奇崩铁:是藏剑不是魔阴身情牵盛世恋歌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祖龙修仙我监国?上朝签到人物卡人在锦衣卫,开局领悟洗髓经三国:从佃农开始横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红楼后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趣翻三国之军师有奇谋

大楚帝国的朝堂之上,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皇帝高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而又带着一丝期许,扫视着殿下站得整整齐齐的一众大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沉稳而有力:“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楚四海升平,边疆安定,是时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了。朕决定,下旨大兴科举,广纳天下贤才,让更多有识之士能够为我大楚效力。”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露出了不同的神情。有的大臣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同之色;有的则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思考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科举取士,自古便是选拔人才的良策。但如今要大兴科举,恐怕还需考虑诸多事宜。比如,各地书院数量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这如何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参加科举呢?”

皇帝微微颔首,微笑着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早已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书院,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接受启蒙教育,识字断文。同时,还会从各地选拔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充实到书院的师资队伍中。”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陛下,这兴建书院和培养师资固然重要,但经费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所需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皇帝轻轻一笑,说道:“这个爱卿不必担忧。朕会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书院的建设和运营。此外,朕还鼓励各地的富商和乡绅们捐款助学,对于那些捐款数额较大的,朕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奖励。”

大臣们听了皇帝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皇帝此举是为了大楚帝国的长远发展着想,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在皇帝的一声令下,大兴科举、兴建书院的行动在大楚帝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京城,一座座崭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书院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气势恢宏,但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书院的大门上,悬挂着烫金的匾额,上面写着书院的名字,显得格外庄重。

而在偏远的乡村和小镇,当地的官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发动百姓,筹集资金,在原本破旧的庙宇、祠堂或者闲置的房屋基础上,改建和扩建了一批简易的书院。虽然这些书院的条件比不上京城的书院,但也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

为了让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接受教育,皇帝还下了一道强制命令:凡是适龄的儿童,无论男女,都必须到书院读书识字。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定的家庭,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一命令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家长一开始并不理解,他们认为让孩子读书识字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在家帮忙干活。但在官员们的耐心劝说和解释下,家长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将孩子送到了书院。

格物部也在这场文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为书院制作了许多先进的教学工具和设备。比如,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反复书写的黑板,老师可以在上面用特制的粉笔写字,讲解知识,学生们看得更加清楚明白;他们还制作了各种精美的地图、模型和标本,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知识。

凌霄书院作为大楚帝国的书院圣地,更是在这场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凌霄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在皇帝的号召下,凌霄书院的院长决定派遣一批优秀的学子,前往各地的书院进行支教。这些学子们个个才华横溢,满怀热情,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梦想,踏上了远教他乡的征程。

苏然和慕容雪也十分关注这场文教改革。他们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出资,在京城附近兴建了一所书院,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然雪书院”。苏然亲自为书院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慕容雪则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安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大楚帝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凌霄书院的支教学子们即将启程。凌霄书院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院长站在高台上,为学子们送行。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们,你们即将踏上远教他乡的征程,这是一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希望你们能够将凌霄书院的优良传统和知识文化带到各地,用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为大楚帝国的文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子们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们齐声说道:“

目录
特工狼王超体学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