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是那些,烧麦、虾饺、鸡爪、肠粉,连带煲仔饭、老火粥、炒米炒面,但是……很好玩,周末一家大小,经过商讨,在意大利餐、印度餐、中餐中一顿投票,最后决定一起去唐人街吃点心。对于我来说,好像一顿大餐,剔出了糖醋排骨、上汤青菜、焦熘丸子和烧茄子,外加鲫鱼豆腐汤等等一大堆应接不暇以致眼花缭乱直到吃到舌头跟底下还觉着意犹未尽的佳肴,铺着雪白台布的大圆桌上就剩下了餐前的磨牙点心和饭后的溜缝儿点心,吃还是不吃呢?
一次,和朋友去野餐,带了包子。白人朋友看见我打开饭盒,立刻眼冒金光,“啊,点心?”
我说:“不是,是包子。”
朋友笑了,好似恍然大悟,“哦,饺子!”我也纳闷了,怎么饺子在英文里还是“饺子”,包子在英文里就没了对应,害得我只好一通解释,什么外边是皮里面是馅儿的,朋友都听晕了,真就是隔吃如隔山啊。 。。
什么样的思念不怕沧桑
在哈佛园,有个独特图书馆,叫维纳得图书馆,是为了纪念哈佛的学生哈利。维纳得,他在著名的“泰坦尼克”海难中丧生了,于是他的家族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这个图书馆并捐出了家族的藏书。
这跟我以前见到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谁家都有个压箱底的纪念物,除了掌管钥匙的当家人可以任意的拿出来摩挲,其他人哪有的机会,不需多久,在某次当家人更新换代的时候,就没人再清楚其中的历史,人们之间传说的故事彻底变成了故事,所以我总觉着自家的纪念物总是在不断的补充中同时遗失了一些更古老的东西。
在温哥华莫纳特海滩公园门口的公共汽车站处的天线杆上,挂着一张青年的大头像,照片还是彩色的,他就在这里出了车祸。每次在这里等车,我怎么也没有恐惧的感觉,盯着青年的眼睛,好像他就在对我微笑一样,甚至有几次在心里说:“嗨,你好啊,伙计。”像个常见面的朋友。有一天,我忽然想,这大概就是青年亲人把他的照片挂在这里的初衷,让青年还和从前一样,生活在我们周围,继续结交着新朋友,他就站在这里,和从前一样。
天气不是很冷的时候,我们经常沿着海墙散步,就着海势,窄窄的柏油路蜿蜿蜒蜒,路边有好多长条木凳供人驻足欣赏风景,每个木凳都嵌着一小块黄铜,上面写着捐助人的故事,有时想,如果有心人,从每一小块黄铜上都能挖掘出一段故事来。有的写着纪念谁家未成年夭折的孩子,有的写着纪念往生了的伴侣,有的则就是纪念过去美好的韶光年华。看,这一段几乎不曾改变的风景带给多少人难忘的回忆,海水潮涨潮落,多少滔滔往事。据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他们谈恋爱的时候,常常在路边的杨树上刻上二人的名字,想来也是极浪漫的。
怀孕的时候,看过一本英国出版的育儿教科书,最后生产的部分,特别开出一个章节,讲述那些早夭的情况。书上的观点是,如果发生了这种很不幸的情况,父母应该保留婴儿的足印、手印甚至头发,以及在医院出生时的腕环、出生纸,准备好的名字也要保留,因为尽管这是个匆匆离开的生命,但是这也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要得到尊重,即使其他的孩子,其实在合适的时候,给他们介绍这个曾经的兄弟姐妹,也是另一种关怀。我认为这是很温馨的一部分,日子久了,记忆也未见得可靠,但是过去的感受总会是在心头的。
潘越云为一个电视剧唱过一首歌《守着阳光守着你》,歌词写得不错,“让我执起你的手,在等待的岁月中,我已经学会了不绝望……什么样的信约可以等候三世,什么样的记忆可以永不遗忘,什么样的思念不怕沧桑,什么样的日子可以让你不再流浪,让我不再心伤,守着阳光守着你……”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思念中的北京
我是实在忍不住了,上次忍不住是请妈妈隔山隔海寄来一包东北木耳,这次,我是太想念稻香村的油炒面和藕粉,脑海里一出现油炒面的名字,仿佛看见芝麻、核桃仁在深褐色的油面里翻滚,香气逼人。终于在等待了漫长的两个月后,大包裹终于坐着大轮船来到了温哥华。
我保证我的记忆绝对没有美化油炒面的意图和行为,但确实尝到的味道和想象中相差甚远。妈妈再三形容,为了找到这有正宗商标的而且无糖的,她跑遍了方圆几里的超市,才选中的这一款。那藕粉就更搞笑了,袋子上赫然印着“秦老太牌藕粉,加拿大独资。”,巧了,夫家就姓秦。这大老远的,竟然从北京寄到温哥华一袋加拿大独资的藕粉。妈妈说这藕粉是纯藕粉,没有添加淀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