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页)
,心里想:难怪我妈喜欢她,她老人家上哪找这么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在乎的人
“你说,我和你前妻相比,哪一点不如她”
“在我的心里,没有人能和她相比。”
“你说得不对,至少有一点我就比她强。我比她更爱你。”
他大吃一惊:“这话怎么个意思”
“我要是她,就不会离开你,离开了你,也不会让你根本就无法找到。”
“你不了解我们的事,最好不要下这样的结论。”他皱起了眉。
她关切地说:“对不起,让你想起伤心的往事了吧我们不再提她了,好不好你想你的,我爱我的,不管结果是什么,我们得真真正正地爱一次。我和你一样,对自己的爱情无可救药了。我们都是对爱情认真的人,为了爱,可以不计较后果。”
这番表白说到了孟皓的心坎上,是的,她对自己不正像自己对林雨馨吗
他的心中不那么烦她了。
电话号码按了一半,梅春儿又放下电话。
她要给家里打。
一人独处的一年时间里,她理解了母亲。
杂志社每况愈下,自她来后,已经有两次是两个月发一次工资,本社编辑的稿费暂时停发,她寄到外地杂志的稿件一般情况下从定稿、发稿一直到收到稿费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她动不动就成了赤贫阶级,还从于飞手里借过二千元,幸亏来了一笔大额稿费,五千六百元,方解她的燃眉之急。没有钱的日子里,她想到了母亲给她留下的所有印象。
母亲刚结婚时候,父亲总是买回家低劣的茉莉花茶,喝茶又是母亲和父亲共同的爱好,母亲第一次喝的时候全吐了出来,骂道:“你就差这么点钱吗这个你也能喝下去”她立刻出门买回上好的龙井喝。这个细节她不厌其烦地说给子女听,结论是“落魄的八旗子弟那也是贵族,在都市里安家落户的农民一辈子都会有农民的习惯”,说话时那种眼神现在想想是悔不当初选择了父亲,选择了不如以前的生活质量。而梅春儿常常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上看待母亲:不就是喝茶吗…个人有一个人的习惯,至于发这么大的感慨吗
不爱万贯家财如今偶尔捉襟见肘也能自得其乐的她从来不在低档次的饭馆里吃饭,从来不在类似二七贸易市场那样的大众化消费水平的地方买一件衣服,哪怕是一块手帕。这并不是母亲张建军给她养成的习惯,而是孟皓!一年的阔太太生活的确并没有让她大把大把地为自己花过钱,当时她也并没有想过自己过的生活和一般百姓有什么差别。然而,现在,她知道那一年的生活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那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型,举个简单的例子,她身无分文也愿意在迈凯乐商场名牌商品前滞留,明知道买不起也让售货小姐拿给她仔细看。一旦遇到打折,她会倾其所有买件衣服。
宁可买对一件,也不将就十次。
她想过,她一个人可以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而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可是,要是再婚时住在这里她会很难受,贷款也要买大些的住。自己以前对金钱的认识虽正义,却不乏偏激。
母亲住在小洋楼里足足有二十几年,那么她对自己住在七十几平米的房子里曾经发的牢骚究竟和自己现在的感觉有什么区别
从贫到富可以,从富到贫真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很多事情也许是没有什么对与错的,由于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即便他为了达到目的采取的方式有悖别人的观念,可是,对于她本人,却是正确的。自己对母亲曾经的认识失之于偏颇,只重了结果而没有考虑到前因,比如从前觉得她势利,觉得她庸俗,觉得她无情,觉得她自私,如果当时多想想她曾经有过的经历,虽到现在也是不认可她的作为,但会理解她,会包容她。
于是,梅春儿就常常是拨了一半家里的电话号码又放下电话,她仍然有个心结没有解开,那就是再不是的女儿也应该是母亲的女儿,她不应该在女儿大灾大难时一掌推开,在伤口中狠撒一把盐。
她再一次无法排解自己心头的烦闷,出门散心。
杂志社为编辑办了公共汽车办公票,一般的公共汽车都是可以用的。梅春儿常常拿着这种票无目的地坐上一辆车,眼睛望着窗外,思考事情。
她先是到了人民广场,而后坐上4路车,4路车有个站点是白云新村,在这一站下,再走个十分八分的,就可以到她家。
她想了又想,还是决定在那一站下车,如果没有勇气敲响家门,那就远远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