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回忆往昔(第2/3 页)
般涌上心头。
想当年疫情前生意好的时候,“西北味道”那四个鎏金大字横跨三间门面呢,招牌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敦煌驴肉黄面配张掖卷子鸡的招牌套餐,火得省电视台都来拍专题片。就连超市和连锁企业都找我们合作。每当回想起那个场景,我的心中就充满了自豪。那时候,店里总是人满为患,顾客们排着队等待品尝美食。服务员们在店内忙碌地穿梭着,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可如今呢,只能窝在这副街四十平的老铺子。这老铺子虽然空间狭小,但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墙皮剥落的地方,还能隐隐约约看见几年前的旧招牌“西北味道”。那些斑驳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了“西北味道”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虽然如今的店铺和曾经的辉煌相比显得十分落魄,但我和刘兵并没有气馁,我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寻找着让“西北味道”重新崛起的机会。我们深知,美食的传承和发展是一场漫长的战斗,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和执着,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品质,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们开始反思过去的经营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决定深入挖掘西北美食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和需求的菜品。我们还希望通过加强宣传和营销,提高“西北味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像那卤制羊蹄的过程一样,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精心的烹制,才能让味道更加醇厚。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去经营,总有一天“西北味道”会再次走上辉煌的舞台,成为县城乃至整个西北美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间再往前倒,回到 2019 年惊蛰那天。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古代,惊蛰意味着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而对于我来说,这一天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我记得可清楚了,砂锅里的卤汤咕噜咕噜沸腾得特别欢。那卤汤是我们家祖传的秘方,里面融合了多种香料,散发出浓郁醇厚的香气。砂锅里的水在热力的作用下不断翻滚,就像一场热闹的狂欢派对。卤汤表面漂浮着一层油花,那是长时间炖煮的结果,每一滴都蕴含着岁月的味道。
奶奶握着铜勺在锅边画圈,铜勺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奶奶的手有些粗糙,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却十分有力。她一边画圈一边说:“火候到了。”那声音沉稳而坚定,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下达着重要的命令。奶奶在这个厨房里已经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对卤汤的火候掌握得十分精准。这是她多年经验的积累,也是家族美食传承的重要秘诀之一。这铜勺见证了每一锅卤汤的诞生,也承载着奶奶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件烹饪工具,更是家族美食文化的象征。
这时候,刘兵开着他爸的农用三轮,风风火火冲进院子。农用三轮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颠簸着,扬起一阵尘土。车斗里全是靖远滩羊腿。这些羊腿肉质鲜嫩,肥瘦相间,是制作卤味的上等食材。靖远滩羊生长在西北广袤的草原上,以当地的青草和泉水为食,肉质鲜美无污染。刘兵还大喊:“文旅局要搞丝路美食街!”那声音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个消息对于我和刘兵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丝路美食街将汇聚各地的特色美食,是一个展示西北美食魅力的绝佳平台。我们仿佛看到了“西北味道”的未来,那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广阔天地。想到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美食,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斗志。我们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让“西北味道”走出县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个消息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让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全力以赴。
我俩就花了半年时间,把祖传卤味改成旅游套餐。这半年,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战役中。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各地的美食特色,结合西北的地域文化和口味偏好,精心搭配每一道菜品。我们不仅要考虑菜品的口感,还要注重菜品的文化内涵和外观呈现。什么武威三套车配白银酸烂肉,酒泉糊锅搭张掖炒拨拉。每一个搭配都是我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我们多次尝试不同的食材组合和烹饪方法,邀请亲朋好友品尝,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为了确保每一道菜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我们对原材料的选择也十分严格,只选用当地最优质、最新鲜的食材。
开业那天可热闹了,四十张榆木八仙桌从正街排到钟鼓楼。榆木八仙桌古色古香,散发着木材特有的清香。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街道上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