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页)
捕得好大鼋,背上有金粉写作‘洪’字,不知却是何意?”总伦道:“此更易明之事耳。‘洪’字乃是‘汉’字去了‘中’字与‘土’字,分明是说汉失中土,李氏得之。”李守贞瞠目半晌,赞叹道:“原来天机如此深刻,不是大师,下官尚在梦中耳。”总伦道:“陛下只要招兵买马,整顿防务,招揽贤能之士为辅佐,静观天下之变,大业可成。”李守贞道:“大师说的是。若有登极之日,便封为国师。”总伦道:“贫僧也只为百姓耳。”从此李守贞在河中招亡纳叛,渐有不臣之心。
▲虹桥▲书吧▲BOOK。
第69节:第二十回夺永兴赵思绾为乱(1)
却说王景崇与赵思绾商议,着张思练去往河中拜上李守贞。李守贞因王景崇新立大功,不好不见,便令张思练入见。张思练见了李守贞,拜倒在地:“敝帅王节度一向敬仰老大人,因破了凤翔,于长安得了故唐天子龙泉剑,特命小的献上,老大人不嫌礼轻时,却请收了。”李守贞大喜。原来,天子剑印皆为制物,天子龙泉剑便如玉玺一般。道:“此乃旧唐制物,凡人怎可用之?我且收下,异日献于天子。”传令赐座,问曰:“王节度一向身体可好?”张思练道:“身体甚好,只是见朝中奸臣当道,气性大了些。”李守贞道:“万岁圣明,奸佞必不久。”张思练道:“话虽如此,若有一方藩镇清君侧,早日归政于万岁,也是一件大功劳。”李守贞道:“此事非等闲,贵使不可多言。”张思练见李守贞如此,心下道:李守贞果有异心,不妨复以言语挑之。乃对李守贞道:“敝帅还有句要紧话,老大人请屏退左右。”李守贞依言命左右退下,张思练走上两步,就要开口。
毕竟不知张思练说出什么话,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夺永兴赵思绾为乱
踞潼关李守贞造反
张思练请李守贞屏退了左右,对李守贞道:“王节度有言,关中之地尽听老大人节制。天下藩镇多为老大人旧部,老大人只需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立不世之功,须行非常之事,老大人以为如何?”李守贞道:“容俺思量。”张思练见说李守贞不动,只得告罪退下。李守贞思来想去,不能决断,着人请总伦至,以情相告。这总伦本亦只为哄骗李守贞,寻些好处,如今却利欲熏心,想:若李守贞果然为帝,吾则为国师之尊,威仪无比。便正色道:“恭喜陛下,天时已至。吊民伐罪,就在今朝。”李守贞大喜道:“国师之言正合吾意!”第二日传来张思练:“转复王将军,我等为藩镇,正该尽忠体国。若不得已,必须驱除奸佞,还望王将军相助。”张思练大喜,回凤翔报知王景崇。王景崇立上表文与李守贞,情愿拜为义父,永相救护。李守贞益发自得,以为天下相从,每与总伦道:“昔年高祖起太原,尚未称帝,四方藩镇已多上书求托,如今俺这番正与其类。”总伦谄媚道:“陛下乃真命之主,非高祖二世小朝可比。只有一件,主公属木德,三百年后有姓金与姓西方之人将颠覆我朝,却须提防。”李守贞问:“可有法门禳解?”总伦道:“天命既定,无法。但贫僧现时已是陛下之臣,聊尽忠心耳。陛下可写了御诏传于后世,不用此二姓为官。”李守贞道:“世无不灭之国,三百年传祚已是至福,便免写吧。”又使人携带蜡丸书北去契丹,欲与辽国相结。刘崇在太原多有拿获,解送上京,京师得知李守贞有异志,暗自提备。
王景崇与李守贞勾结,定下计策,又使人携书至蜀国求援。与赵思绾道:“我等将王益杀了,造起反来如何?”赵思绾道:“尚不可。如今令公守着凤翔,与河中尚有长安一带相隔,旧主小太尉在长安多年,彼处士卒皆听俺号令。俺只做入京,行至长安,夺了城池,却不是将二镇连成一片,互有支撑?”王景崇喜道:“妙计!思绾要多少人马?”赵思绾道:“不需一人一马,但是我铁牙都军士即可。”王景崇壮之,道:“若果有天下,思绾功莫大焉。”赵思绾因带了铁牙都亲卫,随王益上路,二日,来至长安。
永兴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乔守温听闻有天使来到,迎出郊外离亭,设宴款待。离亭乃长安有名景致,只因人送亲友,送至此处,离城十里,已十分见人情,难以分别,往往置酒亭上,尽欢而别,因此得名。正是春深时节,看不尽无边花草,赏不完千古风月。行令吃酒,猜枚飞盏,吃得开怀。赵思绾向安友规道:“本军现在城东,因旧主在此地多年,皆有家小在城内,大人恩典,则教他等今夜进城回家团聚,明日还要十分卖力赶路,至京师效命。”安有规笑道:“人之常情,有何不可?”令从人道:“写张书做通关凭据,另教府库取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