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双惨死于利刃之下。
戏绳——又名绳技、绳伎、踏索,也是一种很古老的杂技。相距几丈远树立起两根木柱,柱头上连接一根大丝绳子。两个艳服女子站在绳上舞蹈,又相对而行,可以在绳上错身而过,惊险异常。
《封氏闻见记》中就有“绳伎”一条,记录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的一次绳伎表演。表演时,在一根高高的绳索上面,“伎女自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从容俯仰者……”
可见表演者技艺之高。还有更绝妙的,表演者在小腿上绑上五六尺长的画竿,伴着鼓乐的节奏,在长绳之上做出各种动作,相当于在长绳上面踩高跷。或者几个人在绳上互相叠加,十分惊险。
高宗朝刑部侍郎张楚金写过一首《楼下观绳伎赋》,描写他所见到的绳伎表演:
……掖庭美女,和欢丽人,身轻体弱,绝代殊伦。被罗縠与珠翠,铺琼筵与锦茵。其彩练也,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或徐或疾,乍俯乍仰……
那时候的表演者不系安全绳,手中也没有帮助平衡身体的长木竿,这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竿木——也叫“上竿”、“缘竿伎”、“猕猴幢伎”、“撞透童儿”等。表演者身轻如燕,擅于攀援,爬到一根竖立的高竿之上,用手或用脚将自己挂在竿头,身体外展,上下翩翩,做出各种惊险骇人的动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走索冲狭呈百戏(3)
张楚金有一首《撞透童儿赋》,描述这种技艺:
……此儿于是跂双足,戟两臂,踊身而直上,若有其翅,尽竿而平立,若余其地。人以为难,我以为易;人以为恐,我以为戏。
《杜阳杂编》中有一段令人不可思议的描述,讲的是唐敬宗过生日时,在殿前表演百戏,其中就有缘竿伎,表演者是五个小女孩,她们只有###岁,来自幽州,都是伎女石火胡的养女。
殿前的一根木杆高达百尺,高杆上张列着五条弓弦,每条弓弦上各站着一个石火胡的养女,身穿五色衣,手持长戟,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是时观者目眩心怯”。
另一个节目更惊险刺激,石火胡摆出一些朱画的小床子,也就是小板凳,最大的只有一尺见方,将它们一个一个叠加起来,一共叠起十层。石火胡站在板凳的最上面,再让几个养女依次攀上她的肩头,每人手中握着五彩小旗,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肩膀,依次叠加到一起,然后手足齐举,歌唱呼叫,动作十分惊险。
敬宗看过之后非常高兴,重重犒赏她们。不过,敬宗死后继位的唐文宗却不喜欢这个节目,嫌它太惊险伤神,不许这个节目再在宫廷中表演。
弄枪伎——由两个人共同表演。一个人赤身,手中、头上带着几个圆环;另一个人站在十几步之外,把手中的长枪抛掷过来,从那些圆圈之中穿过去。很像现代杂伎中的飞刀,而投掷出来的长枪似乎更难控制。
猿骑戏——是一种马术表演。骑手扮成猕猴之状,在飞驰的马背上做各种表演,一会儿伏在马头上,一会儿悬在马腹之下,一会儿又跑到马尾处,也是现代马戏中常见的一种。
宋杂旋伎——表演者手持细竿,竿顶挑着杂器,表演者始终让杂器在竿头旋转而不落地。
擎戴伎——两个表演者,手与手相对,一人在下面伸直手臂,把同伴高高托在空中,向前行走,然后颠倒过来,同伴落到地上,再将他托到空中,如此往复。需要二人都有超人的臂力。
踏球戏——道具是一只直径一尺多的木球,表演者站在球上,滚动脚下的木球前行,玩的是一种平衡的功夫。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种“蹑球”。《封氏闻见记》中描述:
彩画木球高一二尺,伎女登蹋,球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
戴竿伎——将一根长竿竖立在肩头,竿梢上有小儿表演各式惊险的动作。实际上是“竿木”和“缘竿伎”的变种,原本竖立在地上的长竿移到人的肩头,自然更惊险更刺激。
玄宗在勤政楼上看百戏,内教坊中一个擅长戴竿的王大娘出场,身上顶的竿有百尺高,竿顶用木头搭成山状,模仿神仙境界,木山上面有一个小儿转侧盘旋,亦歌亦舞。
崔令钦的《教坊记序》中还有一段戴竿的有趣记载:当时各位藩王府中都有自己的优伎,玄宗皇上为了让宫中百戏的表演更精彩,就让自己的哥哥宁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