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页)
嫁给了我,我们注定就要纠缠一辈子,只一个月,待初月顺利产子我定还你一个公道。”
“那我还真是高看你了,不过是为了她肚子里的孩子,真不知柳初月听了你这话会做何感想。”陈芸已经懒得和他废话,“你盼着我去乡下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签了那封放妻书,让我重获自由,我就从了你这个心愿。”
郑远池只是笑笑,从怀中掏出事先预备好的放妻书交给陈芸。
陈芸还奇怪他怎么这么痛快的就答应了,但仔细想了想,如果郑远池不和她和离,那么她依然算是郑三夫人,柳初月也是郑三夫人,那郑远池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娶了平妻,到时候被御史大夫参上几本可不是好玩的。
士别三日,真是刮目相看,原来木讷如白痴的郑远池也开始学会事事为自己算计了。
这样的郑远池哪里还有半分郑文的影子?
但陈芸不知道的是,郑远池此举不过是想等柳初月产子后休了柳初月,再重新把陈芸娶回来,给她正妻的名分。
当然,这是后话了。
孟璋从小就不是个话多的孩子,皇子不是平民百姓,通常会被教导要成熟稳重,可是这成熟稳重也不是一天学的会的。
在其他皇子或蹦蹦跳跳,或嘴甜如蜜时,孟璋便有几分少年老成的颜色,李嬷嬷看着他长大的,自然比谁都了解他。
所以,孟璋这两日时不时的嘴角上翘,时不时的一脸得意,还有时不时的冒出许多和嫁娶之礼有关的问题,李嬷嬷知道,一定是璋王殿下动了娶妻的心思。
一个向来淡漠冷静的小大人因为一个女人难得显露出少年才有的意气风发,李嬷嬷看着心里又是感动又有几分担忧。
她不用问也知道这个女人应该是那陈芸。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陈芸和郑大人和离的消息不出半天就传遍了京都的贵圈,李嬷嬷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很快得到了消息。
外面的消息她知道的一清二楚,府里的动向她也比谁都了解。她还知道,孟璋在城南置办了一处房产,她估摸就是为了被迫回到乡下的陈家人准备的。
不光如此,孟璋似乎还在准备聘礼,这几日频频查帐进库房。李嬷嬷终于有点忍不住了,“王爷,您这么大张旗鼓的筹备婚事,皇上还不知道吧?皇太后也不知道吧?”
孟璋笑了,就像千里冰封的脸上化了春,“傍晚我便进宫求赐婚。”
“那陈姑娘如今身在何处?”
说到这,孟璋才有点落寞,那日晚上她说要孟璋给她三天时间好好想想,不许插手管她的事。他答应了,而且还知道她用三天和郑远池和离,还卖了一间首饰铺子,还从奴隶市场买回来两个小丫鬟去铺子里做帮工。
她做的事还真不少,是不是过了这三天,她便会放下包袱和他在一起呢?
肯定是的,孟璋相信,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自作多情。
第六十六章
当今太后身体不好,早已退出朝堂和后宫,闲暇时多是在皇上特意为她建的一间禅房念佛诵经,这一日,她手执楠木串珠,拨一颗便是立下一个心愿,这一跪又是一个上午。
若换成往日,宫女嬷嬷们即使担心她的身体,也绝不会上前打断她,而这一日,玉嬷嬷却在太后耳边耳语了几句,太后闭着的眼睛忽然睁开,伸出一只手,在玉嬷嬷的搀扶下便站起来了。
“儿臣参见母后。”孟璋单膝跪地,向太后请安。
当今太后只是位年过四十的妇人,但看起来却要比真实年龄苍老很多,笑起来眼角有细密的皱纹,她没有说话,而是亲自上前扶起了自己这位二儿子。
太后笑的温和,“你这孩子,若是没有事也不会来看哀家。”
“儿臣有违孝道,实在惭愧。”
太后叹了口气,多年的心结也非一朝能解开的,但若有一方低了头,另一方也乐得装傻,“你的事,哀家听你皇兄说了,这次真的想好了?”
这话问的多此一举,孟璋不是那鲁莽草率的人,既然他肯奏上,定是拿定了主意,谁拦着他都没有用。
太后拉着孟璋坐下,“若说君臣之礼,你为天朝戎马倥偬、出生入死,还耽误了终生大事,哀家和皇上断断不应连你一个小小心愿都不满足的。”太后看孟璋眉眼之间熟悉的神采,更是爱儿心切,“但哀家不仅是太后,还是你的母后。你要娶那个落魄商户的女儿,那她也算是哀家的儿媳妇,不是哀家嫌弃她,只是论出身、论家事、论才学,她哪点配的起你?京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