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于是,我觉得,我应当创办一份中文报纸,至少靠我的力量告诉社会,在歌舞伎町发生的每件重大事件的真实情况。
其实,在日华人办报的历史大概有十几年了,最初只有那么一两家,而且惨淡经营,几度濒临倒闭的绝境,后来突然出现了面对在日外国人的国际电话公司,他们的广告使华人报纸起死回生,然后便雨后春笋般地冒出了十几家大小不等的中文报纸。到了90年代末,发展到了几十家。面对只有二三十万华人的阅读市场,这个数字实在有些过多了,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前仆后继地投身“报业”,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报纸不是通过收取订阅费和零售收入来维持的,生生不息的中国餐馆、酒吧等才是报纸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歌舞伎町大大小小几百家的斯那库、中国料理店每个月向各个报社投入的广告费用蔚为可观,完全可以维持住几十家报社的经营。
我曾经认真考察过这些中文报纸,发现绝大多数的报纸属于滥竽充数的水平,不仅错字连篇,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语法也不过关。也许正因为这些报纸都是免费发放的,读者也就无从对编辑水平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凭我的文字水平和经营能力,我相信我办的报纸,无论在文字和经营水平上,一定可以超越现有的中文报纸。因此,面对这些并不强大的竞争对手,我要在市场份额中强行分一杯羹!
不过,我马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仅仅在东京,已经有十几家中文报纸存在,大多是依靠广告收入维持。而我办报纸的初衷则完全是为了一种个人的理想。另外一方面,我缺少的是资金。虽然我的生意还算不错,但报纸的初创阶段开销也很惊人。此外,我还缺少办报纸的人手。
而且,当我提议办报纸的时候,最反对的是莉莉。
“你这个人怎么想出一出是一出?一会儿陷入赌博的游戏当中不能自拔,一会儿把积蓄全部花在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女人身上,这会儿又想到要办中文报纸了?报纸市场早就进入饱和状态了,哪里还能容得下你?还是脚踏实地地好好埋头工作吧!赶快抓紧时间存点钱起来才是正事。”
不只是莉莉,当听说我想办报纸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把它当一回事。
可是,和以前一样,困难再多,我也不能停住脚步。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动摇。当初,我决定在歌舞伎町的街头开始自己的“导游”工作时,周围的人不是也说过同样的话吗?
想到什么,我就必须付诸行动,这是我的性格。我向金融机构贷了一部分款。到秋叶原买了二手的电脑、彩色印刷机,还有一系列必需品,价格都是很廉价的。我又说服了一家中文报纸的主编辞职跟我一起干,负责内容的编辑排版。再雇一名记者,加上我和莉莉,一共四个人,组成了最初的报社。而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拉广告。不管怎样,报纸看样子是可以出版了。
其实,只要利用一下我在歌舞伎町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人际关系,广告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不想靠面子来讨钱似的过活。我连日马不停蹄地出击歌舞伎町以外的地区,东京都内的中国饭馆和中国人经营的公司是我的目标。
为此,我又买了几套“工作装”。办报纸可跟站在歌舞伎町的大街上拉客有着天壤之别,我的营业战略就是笑脸。这已经顺利通过了长年“导游”工作的考验,问题不大。再加上一些必要的礼节,还有谦虚的态度。
第二十章 明天还是要继续(4)
另外,必须给登广告的客人一个独特的印象,让他们一眼就觉得我的报纸值得登广告。除了报纸选登的文章外,还要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上下工夫。最初持反对意见的莉莉反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她看到我那么坚持办报纸,而且知道了我想向华人社会发出真实声音的想法,原本学文学、对电脑设计之类的事情没有什么兴趣的她,马上买来了书自学,短时间之内就有了相当的应用水平。如今,莉莉已是报社不可欠缺的人才,而我也愈加依赖她,从组稿、采访,到版面设计、印刷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由莉莉筹划。虽然她还在国立大学读书,但是,只要平时考试拿到学分,再完成毕业论文就万事大吉了,这对于莉莉来说根本称不上是什么负担,因此她花了很多心血在办报纸这方面。
报纸定名为《侨报》。我自己把自己标榜为海外的“新华侨”。我要把自己的奋斗与别人分享,把歌舞伎町的真实与世人分享。
创刊号的准备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们编辑部的四个人昼夜挤在西新宿那间强盗闯进过的公寓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