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求情,并举着身上挂的各种证件让人家看,可混乱之中,根本没人听我说话。
置身这种拥挤的采访环境中,我虽然心里着急,脑子却还清醒。我不断提醒自己:既要拼命往前冲、抢镜头,又要保护好相机和自己不受伤害,否则后边的采访就麻烦了。
“不能近身拍摄连主席,就远距离抓拍吧!”心里这样安慰着自己,我继续干活儿。幸好,我有在人大上大学时在长跑队锻炼过的底子,腿脚的功力还算不错。我仍然采用游击战术,在不停地奔跑和移动中、利用长镜头远距离抓拍。连主席毕竟是见多识广,他在被民众的热情感动的同时,不时地停下,向市民和游客挥手致意,有意无意之间,给我们创造了一些拍摄机会,大家的汗水总算没有白流。
我正忙着拍摄,猛一回头,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正满脸流汗、端着相机四处奔跑着寻找角度拍摄。贺延光已经是50多岁的人,在摄影界早已是成功人士,可干起活来,还是像小伙子一样。我俩没顾上说话,彼此相视一笑,算是互相鼓励。
那天在中山陵,大家不知流了多少汗。反正,我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后来一掏兜,发现装在摄影背心里面的名片和钱都粘在了一起。厚厚的摄影背心湿得像洗过一样,等风一吹,晾干后,背心上留下了像地图一样的白色汗渍。后来,在连主席离开大陆之前,我就是穿着这件摄影背心和他们夫妇合影,胸前上的汗渍依稀可见。
汗洒中山陵采访的那一幕,对于我和现场许多记者来说,可能终生难忘。
快到中山陵祭堂时,一条突然亮出的红色标语,吸引了我的镜头。当时,墓道一侧的栏杆外拥挤着很多民众,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挤得满身是汗,双手举起一块手帕大小的标语,上面写着4个字:“连哥您好”。“连哥”,这名字听起来很亲切,就像我们平时称呼邻家的大哥一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致上最高的敬意(1)
连战一行终于攀上392级台阶,到达中山陵祭堂。这是一座仿宫殿式的建筑,在绿树苍天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壮丽。抬头仰望,门楣上刻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9点20分,连战轻轻擦擦脸上的汗,稍事整理装束后,慢步走进中山陵祭堂。随即,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举行正式的公祭仪式。祭堂里显得十分肃穆。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坐北朝南,被安放在祭堂北侧,面容慈祥而宁静。坐像前摆放着连战一行赠送的花篮,花篮的红色绶带上写着“总理孙中山先生灵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暨全体同志敬献”,祭堂里肃静得只能听到记者按动快门的“咔咔”声。
面对孙中山的坐像,连战一行一字排开。连战站在中间,其他几位副主席等访问团成员分列两侧,大家都笔直地站在那里,表情庄严肃穆,连战此时更是直直地站在那里,双手低垂。突然,连战用手扶了扶眼镜,轻轻地揉了两下眼睛,然后再次抬头望着中山先生的坐像。扶眼镜是连战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可此时这个举动又显得并不寻常。他可能想把眼前的一切看得、更真切些。
随后,连战向前几步,双手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黄色菊花和松柏扎成的花环。只见连战两臂伸直、双手将花环高高地举过头顶,向中山先生深深地致意。就在连战花环高高举起的那一刻,我按动了快门。那一瞬间,连战的眼睛睁得很大、嘴紧紧地抿着,眼睛盯着中山先生的坐像。那眼神里有许多怀念、敬仰。
恰在此时,一缕阳光从对面的窗子上照射进来,照亮了中山先生慈祥的面容,也照亮了连战和同仁们的脸庞。此时,我仿佛听到了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教诲,那声音在祭堂里久久回荡。
随后,司仪宣读祭文,连战及同仁们一起向中山先生坐像深深地三鞠躬,默哀一分钟。然后,连战一行缓步走进墓室瞻仰。
祭奠仪式即将开始时,祭堂两侧被记者挤得水泄不通。我冲进去后发现自己的位置太偏,镜头中拍到的都是连主席的后脑勺。情急之下,我趁着旁边的警卫不注意,突然一低头越过警戒线,快速挤到前面中间的位置,然后立刻单腿跪下。我一连串的动作进行得很快,当那位年轻的警卫发现后过来赶我时,我跪在地上对他说:“你放心,我绝对不动!”关键之时,我终于遇到了“知音”。小伙子看我满头大汗而又诚恳的样子,加上眼看仪式要开始,他只好让我留下。
在拜谒中山陵后,连战在祭堂前挥笔写下了“中山美陵”4个字。这四个字,他写得很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