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纽约,未知的以后
很久以前看过杨澜的《凭海临风》,这本书被那时年少的我翻得很破,有一篇文章叫做《纽约,纽约》,至今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对纽约充满了向往和期待。也许杨澜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个人(可惜她唯一一次去清华的讲座我却错过了,sigh),所以在她的影响下,很期待去体验纽约。我希望这种体验更早一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走过了一定的年龄以后,有些感觉就很难再找到了。
和纽约的缘分最早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我有很多的好朋友,他们都在哥大读书。杨澜本人是哥大CIPA毕业,晓楠去年也去了同样一个地方—— CIPA,她是我永远感谢的好朋友,她的热情、快乐和鼓励让我走出24岁本命年的低谷和一个弯道,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勇敢申请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学校。哥大是我非常感激和尊敬的一所学校,因为她最早给我offer(录取),所以在几天后斯坦福 offer到的时候,我一度在哥大和斯坦福之间激烈地斗争,曾经想放弃所有的其他offers去斯坦福,但是因为斯坦福离纽约实在太远,所以非常犹豫。
还好,我还是来到了纽约,因为去波士顿的航班得在纽约转机,我在纽约停留了短暂的一个小时。
如果你爱他,让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让他去纽约吧,那里是地狱。
感恩节学校给我们4天假期,亲爱的T爷(我们的一个教授,大家都很喜欢他,年年评他最佳教授,因为名字中字母T很多,决定称其T爷。)考虑我们要度假,取消了星期三的课,所以我就有了5天的假期,于是开始在美国的第一个长途旅行——纽约。
这次去纽约,我给自己安排了最满的行程。我的一个好朋友看了我的旅游行程以后说:“你会累趴下的,估计回不了波士顿了。”
累趴下来就累趴下吧,纽约实在有太多值得去体验的地方:自由女神、华尔街、帝国大厦、世贸大厦遗址、百老汇的音乐剧、哥大、中央公园、大都会美术馆、自然科学博物馆、Woodbury Outlet购物中心……
在一个好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喜欢上了旅游,最理想的旅游形式是背着一个包,穿着旅游鞋、背心和牛仔裤,没有什么时间压力地体验一个地方,和陌生人聊一聊天,坐在广场上休息一会儿。我知道人生中不是每个阶段都会有这样的时间和心情的,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希望去尽早体验这种心情和经历。
生命的轮回(1)
明天早上参观完大都会美术馆,我就要去这次旅行的下一站——新泽西州,去度最后三天感恩节假期了。从昨天下午开始,纽约就开始下起冰冷的雨,那个时候我正在帝国大厦的楼顶,俯瞰着整个城市。
从哥伦比亚大学,到South Ferry(南渡口)、自由岛、Ellis岛、帝国大厦、世贸中心遗址,到时代广场和百老汇、第五大街,我背着一个包,穿行在人海中,听着各种各样的语言,用眼睛去静静地观察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来纽约的路上,一个坐在我旁边的纽约女孩告诉我,她的眼里,波士顿是一个安静的欧洲城市,而纽约是一个没有夜晚的大都市。
这的确是一个没有夜晚的大都市。我到达纽约的时候已经是深夜11点10分了,可是纽约的地铁里依然是挤得满满的,按照纽约当地人的说法,“This is a city that never sleeps。(这是一个不夜城。)”。
昨天一大早去了自由岛和Ellis岛,这是我到纽约的第一站。在Ellis岛上,我没有很快离开,我仔细地看了一部纪录片“Island of Hope; Island of Tears”(《希望之岛,眼泪之岛》)。播放前,一个非常善于调动气氛的讲解员做了一个调查:“你从哪里来?”,最后发现全场居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We are a world。(这里就是一个世界)”。他这句话很有意思。在纽约,哪里都可以看到一个世界:各种语言,各种肤色。只要会讲英语,你就会被当作New Yorker(纽约人)。
没有飞机的时代,早期美国移民都从欧洲坐一个月的船来到Ellis岛,接受严格的移民检查,这部纪录片就再现了当年珍贵的影像资料。我在想,其实每一个人都不过是世界太短暂的一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争取希望,虽然这条路上也许充满着不为人知的泪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