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望,赶紧拖回去盗版。请了些希腊工匠,倾举国之力复制出了100多艘跟迦太基一样的战船。罗马人不光只会盗版,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勇敢地搞技术革新,开发了后来让罗马人扬威海上的神奇武器“乌鸦吊”。其实就是个长吊桥,敌船靠近时,这个吊桥直接搭上对方的船头,孔武的罗马士兵就可以跳上敌舰跟对方白刃战,这样一来,等于将海战变成了陆战。
新战舰和新技术的使用,让罗马人很快就在海上找回了威风,这些后来被称为“乌鸦战舰”的罗马战船已经不满足于在西西里岛附近称雄了,它们大举悍然渡过地中海,直接攻打迦太基本土。第一次布匿战争最后以罗马打胜而结束,迦太基割地、赔款,罗马人将西西里岛收进口袋里,并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 。。
罗马篇 三(2)
失败的迦太基并没有被完全打废,在家里喘了几口气,休整一下后,又开始励兵秣马预备找罗马拿回失去的土地。第二次布匿战争几乎是迦太基国在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大戏,所以上天为他们安排了一个伟大的男主角,让这个男人伴随着这个最后消失的古老王国名垂历史,这个男人就是上古时代最了不起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汉尼拔出身军事世家,他父亲参加过第一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的陆上战斗能力比罗马差远了,可汉尼拔老爸率领的步兵却是打赢过罗马的。汉尼拔要求加入作战时,他老爸将他带进神庙,让他发毒誓跟罗马人势不两立,死磕到底。汉尼拔父子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失利后出兵伊比利亚半岛,在那里建立了新的迦太基城,并以那里为据点,向罗马进攻。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18年,汉尼拔改变了战术思路,他决定跟罗马人在陆地上决一胜负。大家看地图,汉尼拔的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两座天险,5个月的时间,行军1600公里,进入意大利北部。神兵天降,罗马人怎么也想不到,还有人绕这么远的路来打架,尤其是还带着大量的战象!
随着汉尼拔军队的节节推进,意大利半岛北部的同盟国和臣属国不堪迦太基这样锐利的兵锋,纷纷倒向汉尼拔,直接跟罗马反目。从汉尼拔成功越过阿尔卑斯山那一刻起,罗马军队基本就是节节败退,情势紧急之下全国总动员,招募了一支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总数超过10万人,由两个执政官亲自率领,开到已被汉尼拔占领的坎尼城下。
这一仗江湖人称“坎尼会战”,是世界军事史的教案之一,这个战役要是被咱家那个写兵法的孙子同学知道,他怕是要捧着兵书晕半天的。“孙子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意思是你如果有超过对方十倍的兵力,就围歼他;五倍的优势就大胆进攻;两倍的优势就夹攻。这是个很保守的战法,如果给汉尼拔知道,就笑掉大牙了,因为这个不读兵法的哥们,硬是用自己的5万兵力包围了罗马的10万大军,而且歼灭了其中的7万人!这一天成为罗马战争史上最惨痛的失败记忆,还创下了单日单次战役伤亡最大的世界纪录,罗马30%的*院成员死于此役,这一仗也让年轻的汉尼拔成为古代战争史最耀眼的将领。
罗马还是底子厚啊,迦太基打到家门口了,他们还是有反手的实力,虽然很多同盟投降了汉尼拔,但大多数意大利同盟还是跟罗马站在一起。汉尼拔这样远距离征战,补给和援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当地老百姓不搭理你,有土豆和红薯藏起来,壮丁(雇佣兵)也抓不着,这样就很难维持下去。时间一长,迦太基军队就发现有点撑不住。又加上汉尼拔虽然不按兵法行事,罗马人却是读过兵书的,知道围魏救赵的道理。既然迦太基的军队打上罗马的土地,罗马自然也可以打进迦太基,汉尼拔再厉害也不能分身吧。很快,汉尼拔接到了本部受袭要求回援的命令,大军千里奔袭回师驰援。结果嘛,可想而知:这些迦太基士兵磨破了脚板,累得吐血,回到家后,大势已去。
迦太基向罗马投降,这一次降得比较真诚,除了巨额赔款,还割让了所有海外的土地,将整个舰队拱手让给罗马,罗马人厚道啊,没全要,地中海不是有海盗吗,给你家留10艘船打海盗吧,不许再造新的战船了啊,没有罗马允许,迦太基不许设置军队! 。 想看书来
罗马篇 三(3)
虽然是赢得很彻底,可汉尼拔留给罗马人的伤痛太深刻了,所以后来罗马一直不放过他,终于逼他在异国他乡服毒自尽。
第二次布匿战争过后的40多年,眼看着迦太基经济慢慢又有点起色,罗马觉得这个肉中刺不拔掉,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