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1/4 页)
虎牢关目前的守将虽然是有勇无谋的吕布。但董卓的军师李儒却在一旁为他出谋划策,以李儒的智力来讲,肯定不会愚蠢到把自己的实力完全亮出来,令诸候联军不敢轻易攻城。如此说来,此时虎牢关这种貌似增派了守军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是李儒故意在虚张声势,此时关内必定已经人去关空!
看来洛阳城方面已经有接到密诏的人采取行动了,以至于虎牢关守军回兵救援。此时正是拿下这道关隘的最佳时机,时不我待,迟则生变!
想到这,吴凡从床上直接跳到地上。急匆匆奔出营帐,赶往曹操军分营。
一路急行,很快来到曹军分营大门,正好遇到夏候渊率兵在此处巡哨,由于他与吴凡的关系已经由上次的“救援曹操军”变成“认识”,因此在看到吴凡后,主动开口道:
“哟,是吴将军啊,一大清早就看你行色匆匆的样子,有什么急事吗?”
吴凡正想找个曹操手下认识的将官,以便直接把自己带到曹操休息的营帐,免去一路上士兵的查问。因此向夏候渊一拱手,道:
“夏候将军,我正好有要事想找曹操大人商议,请速速带我去见曹操大人。”
曹操手下这些将官都知道吴凡和曹操二人交情深厚,因此很爽快地答应,引领吴凡直奔曹操休息的中军营。
见到曹操后,吴凡把来意说明,包括自己对虎牢关貌似增兵实则是在虚张声势的分析,也都一并说给曹操。曹操听完,凝眉思虑了片刻,最后连连点头,道:
“吴将军所言极是,事不宜迟,我立即让袁绍升帐,下令全军进攻虎牢关。”
很快,袁绍依照曹操的意思,提前升帐,召集各路诸候往中军大帐商议此事。虽然曹操对吴凡的分析深表赞同,但袁绍是一个多忌寡谋之人,对于这种明明看到虎牢关军势大盛的情况下,仍然挥军攻打的建议犹豫不定。因此在众诸候纷纷进帐后,袁绍并没有直接拍板下令进攻虎牢关,而是让众人各抒己见打或是不打,少数服从多数。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诸候多是些庸碌之辈,大多依靠门阀出身得来的官职权力。根本没有什么谋略远见,在听完袁绍的描述后,绝大多数诸候都摇头不允,认为此时攻上虎牢关无异于是在自寻死路,傻子才那么做。
在众多诸候反对的声浪下,唯独孙坚、马腾、公孙瓒三人对此项提议表示支持。曹操当即以军师兼檄诏发起者的名义,自封为临时统帅,率领这三位诸候以及自己手下的兵将,进攻虎牢关。
吴凡身为这项提议的最初发起者,自然也在出征之列;并且幻影等四名村镇长也随同吴凡出征。其它广陵县内的村长们,也都很想随吴凡出战,因为他们都看到这一路上魔龙镇等五个村镇所取得的丰厚功绩;但畏于徐州牧陶谦而最终没有说出来徐州牧陶谦是明确表示不肯在此时攻打虎牢关的众诸候之一。
由此,陶谦对出征的吴凡等五名村镇长就有了些嫌忌。当然了,这毕竟只是游戏而非现实,陶谦对五人的嫌忌目前也只限于彼此的喜好态度上,而不会因此动用手中直权对五个村镇长打击报复。
袁绍对于曹操公然反对自己的主张有些惊讶,不过,袁绍和其它众诸候一样,都认定曹操此举只会徒增伤亡,因此也不多话,只等着看好戏。
接下来,曹操、孙坚、马腾、公孙瓒、以及吴凡等五个村镇的联合军,在曹操的率领下列队出营,直奔虎牢关而来。
虎牢关此时的情况,果然和吴凡料想的那样,已经人去关空!
昨天夜里,洛阳城有突围出来的骑兵赶来关上,向虎牢关求援。
洛阳城内,司徒王允、太尉皇甫嵩、左仆射士孙瑞三人趁董卓军精锐尽数调往虎牢关之际,调集亲信部队和皇城御林军,包围董卓的太师府,将董卓一家满门抄斩。
而董卓由于临时赶赴一个宴席,得以免遭此难。得知自己府上尽被诛杀之后,董卓暴跳如雷,立即赶到军营调集全部三万士卒,直接扑向皇宫。
然而,王允等人在尽杀董卓全家老小后,算准董卓必会要挟献帝作为人质,因此毫不耽搁,立即调兵回皇宫防守。董卓这三万留守部队,大多为新兵,没怎么经历战阵,单兵战斗力极为低下,哪是“御林军”这种皇家特殊兵种的对手,几轮冲击下来,不但没攻进皇宫,反倒死伤惨重,同时又有很多士兵在王允的“攻心”技能下临阵倒戈,致使董卓这三万士兵很快就剩下一万左右,被皇城军逼退至皇恩寺内,形式十分危急。
听完士兵的描述,以及见过董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