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2/4 页)
就是狼子野心。书写在纸上的历史就是这般势利,因为不势利的书写者的头颅早已经被割下来挂在了城门口,他们书写的历史也化作了灰烬随风飘散在空中。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劝谏说要亲贤臣,远小人,这简直是历朝历代中出现得最多而又最空洞的话,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如何分辨?恐怕也只有等到那人盖棺定论后才勉强有个结论吧!可是,一个故去的人的忠与奸还重要吗?
所以,李嗣源选择了他的女婿石敬瑭作为河东节度使,选择了他的干儿子李从珂作为屏护京师洛阳安全的凤阳节度使。一个是他的女婿,一个是他的干儿子,那他亲儿子李从厚的江山应该稳如泰山了吧!
很可惜,世事往往不如人预想的那么美妙,正是这两人,一个宰了他的亲儿子,夺走了后唐的皇位,一个又杀了那个宰他亲儿子的干儿子,直截了当地终结了后唐的传承。
作为李嗣源女婿的石敬瑭,显然不那么看中血缘的关联,更看中臣子的忠心与能力,而且,刘知远还是他妹婿,于是,河东节度使的高位就落到了刘知远的手中。
无论代州还是忻州,都属太原府管辖下,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不得不来,况且忻州是太原的门户,他也不能不救。
忻州是他不能不解的结,耶律安端是他不得不面对的对手。
在来的路上,疯和尚、白福通等人已经把所知的情况告诉了李风云,加上现在看到的,李风云想得很明白。
耶律安端的存在,对刘知远如此,对他李风云其实也是如此,不将耶律安端打跑,刘知远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救援镇州城,所以,对于李风云来说,眼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打败赶走耶律安端。
注1:大内惕隐:辽代官名,掌管大惕隐司,类似宗正。耶律阿保机设立的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迭剌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有“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的说法。
注2:神册三年:即公元918年。
注3:晋王:当时的晋王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与石敬瑭的后晋没有干系。李克用与李存勖父子一直都没有承认后梁正统,与后粱分庭抗礼。
注4:天显元年:即公元926年。
注5:唐昭宗乾宁二年:即公元895年。
注6: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
注7:取自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
第百三十章 听说读书人都好这一口
庆功宴上来了很多人,李风云看到率领不到一千骑兵跟在李风云后面杀贼的那名武将也来了,战场上他们没有机会说话,战后,他又急于回忻州布置防御,所以直到这时才算正式见面。
他紧紧抓住李风云的手,手很温暖,也很有力。
他叫郭威,忻州城的守将。
李风云很惊诧,虽然在战场上他也见识过郭威的凶悍,但是仍旧很难将他与战场上那个骁勇善战的猛将联系起来,因为差别实在太大了。
慈眉善目,没有半点杀气,脸上永远都挂着笑容,他真是武将吗?
郭威的确是名武将,而且还杀过很多人。
“娘的,太他娘的厉害了!”李风云暗忖,“这家伙一定不是简单的人物,就这一点,老子就做不到。”
郭威的身后跟着一群部属:郭荣、赵匡胤、赵匡义、潘美、石守信……他们望向李风云的眼光都很好奇,似乎不明白为何李风云会成为那伙江湖高手的首领。
在这伙人中,李风云认出了一个熟人,王审琦,不错,就是王审琦,那个被推下水的倒霉书生。
王审琦望过来的目光很火热,像发了情的野猫,搞得李风云全身发毛,暗想:“这小子光用这么含蓄眼光看我,却不过来打招呼,莫非是只兔子?听说读书人都好这一口,老子可没这爱好,也不知老子有什么好?”
李风云可不知道,王审琦很想过来跟他打招呼叙旧,可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没有资格。李风云的身边围着一群人,最差的也是都尉,而他,只是一名校尉,如若不是因为与李风云有故,他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这场宴会。
军中最讲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除非等这些人说完话,不然,他是没有机会上前叙旧的,不然就犯了军中大忌,会被众人排斥。
李风云在军中才呆了几天,哪晓得这些,所以才想歪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