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约莫走了半里多路,终于找到一个山洞,李风云大喜,将那书生卸了下来,探了探似乎还有气息,只是额头烫得吓人。
李风云急忙找来干草柴火,生了一大堆火,将那书生湿衣服剥得干干净净,拍活了他的筋骨,放在火堆边铺好的干草上烤火,又找来些草药,胡乱捣成糊,就着烈酒喂了进去,又喂了些撕碎捣烂的肉饼,低声道:“穷酸书生,老子能做的也就这些,活不活得成,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谁叫你去招惹那个凶婆娘!”
说来那书生的命也真大,时昏时醒过了两天,终于从阎王爷那里挣扎回来,清醒了过来。
那书生名叫王审琦,年纪与李风云相当,才十八岁,祖籍辽西,迁居洛阳,石敬瑭引契丹兵灭后唐之时,随父逃难逃到了这里,因这里偏僻,战火难以波及,便在此处定居下来,父子俩靠写字卖画为生,前些年其父病故,便只留下一人,生活更是贫苦。
后来的王审琦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居然暗恋双峡镇上大户张家的四小姐,命中该有此劫,幸好遇上了李风云,救了他一命。
李风云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王审琦叹道:“双峡镇我是不想再呆下去了,李兄说得没错,如今这乱世,学文有什么用?还不如手中的刀靠得住,我打算出去闯闯,听说契丹人又要攻打中原,也许这是一个机会。”
李风云笑道:“你这书呆子,抓只鸡都够呛,还敢拿刀去杀人?”
王审琦咬破手指,对天发誓道:“死便死矣,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王审琦对天发誓,绝再不受这番屈辱,此生若是不能出将入相,情愿死在万刃之下。”
李风云哈哈大笑,拍了拍王审琦的肩膀,道:“行,算老子没救错人,不过你一个文弱书生,单身去中原,的确有些危险,老子干脆好人做到底,正好这里有个令牌,你拿去先用吧,遇到危险时拿出来,应该管一些用!”
说罢,从怀中掏出周纵云送给他的那只“虎贲令”交给王审琦,又送了他些银两作为盘缠,两人告别,李风云跃上马背,继续赶路,王审琦则暂时留在双峡镇养伤。
李风云没料到王审琦养好伤后,前往中原途中遇险,果然凭着那枚“虎贲令”化险为夷,引起了天策府的关注,并被天策府赏识,引出一段故事,那是后话,此处不提。
………………………………
第五十四章 重逢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注1)
李风云沿长江乘船南下,来到扬州之时,已经立春之后的初春时节。
扬州属南唐(注2)淮南道管辖,自升元元年(注3),烈祖李昪(注4)趁着石敬瑭灭后唐,中原大乱,取原本的吴朝而代之,确立国本,国号为“唐”。
李昪登基后,休兵罢战,修养生息,江南(注5)本是繁华之地,少受战火波及,交通便利,又有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烈祖在位的六年多时间,愈发的繁荣昌盛,又兼江南水乡,景色秀丽,比之饱受旱灾战乱之苦的中原,就仿佛世外桃源般,惹人羡慕。
扬州原本是吴朝的都城,二十年间物华天宝,吴唐更替之际,也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更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升元七年,烈祖已经驾崩,新帝李璟继位,与东南的吴越起了争执,战火又起,但多发生在边境地区,一时还影响不到淮扬繁华之地。
吴语侬软,弃舟登岸,李风云顿觉骨头都似乎酥软了几分。
找了间客栈住下,李风云找来伙计,询问神医虞不全的下落。
那伙计望着李风云道:“客官也是冲着虞医师来扬州的么?”
李风云一听,心中一喜,道:“不错啊!怎么,找他的人很多吗?”
“是啊!”那伙计答道,“那个虞医师大概是半年前来到扬州,在东门大街开了一家医馆,好像叫什么济世堂。这半年,的确有很多人找他看病,光我们客栈便有接待了十几个,不过都是那些外地人,扬州本地人一般都不找他看病。”
李风云奇道:“为何扬州本地人不找他看病?难道他的医术不够高明。”
那伙计摇摇头,道:“这位虞医师看病的本事怎么样我不知道,不过济世堂医治病人的费用实在是高得出奇,实在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所以,本地人宁可找本地的大夫看病。”
李风云笑道:“虞不全性格古怪,不肯给一般人看病,也难怪是这般,不就是贵了点么,所谓便宜无好货,有本事才敢这般做。”在开封时,李风云将他从清平镇那洞里捡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