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把所有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上面,我聚精会神,心中没有杂念,并不想借此获得什么赏赐、封官等等,而是忘掉名利,集中心思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好它,心里只想着木架,自己四肢的形态都忘了。经过这样的专心致志和精雕细刻,就可以制成现在的木架了。”
“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经常用来形容大自然创造的美。
■ 过犹不及
典出《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孔子的弟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师,孔子弟子,复姓颛孙,字子张,陈国人。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相比较,谁的德才更出众呢?”子曰:“颛孙师呢,说话往往过分了,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卜商呢,却往往做得不够,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既然如此,那么子张(颛孙师)比子夏(卜商)强些吧?”——孔子是老师,可以直呼弟子的姓名,子贡和那两位是同学,只能称他们的字。孔子说:“过犹不及”,即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 沆瀣一气
典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有位应试的考生恰巧叫崔瀣。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不知是因为觉得好,还是因为两人有亲属关系,或是有其他原因,总之是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主考官都被尊称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后来,崔瀣很快就在官府中补了个“肥缺”,其他的考生对此都议论纷纷,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本是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
“沆瀣一气”后来就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含贬义。
■ 好好先生
典出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徽居荆州,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谈议。时人有以人物问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辄言“佳”。其妇谏曰:“人质所疑,君宜辩论,而一皆言‘佳’,此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复‘佳’。其婉约逊遁如此。”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字篇 第八章(2)
司马徽,字德操,精通识别人才之道,在荆州居住。司马徽很了解刘表的为人,知道他总是谋害善人,所以对刘表等“时人”一概不论,以避祸患。当有访客问他某人如何时,他总是说“好!好!”他的夫人见他如此敷衍访客,就对他说:“客人来请教疑惑,你应该给人家讲个明白,可你总是说‘好!’,你不了解客人的本意吗?”司马徽听了说:“夫人所言极是,好,好!”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 好逸恶劳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郭玉,汉和帝时官任太医丞。郭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宅心仁厚,他为穷人看病时尽心竭力,手到病除,可谓德艺双馨。然而郭玉虽然医术高明,但为富人看病却难见成效。汉和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解释说:“为人医病最重要的是意会。人的肌肤,筋络,细嫩繁密,治疗之时定要聚精会神,我为富人治病时,他们位高体尊,我因而心生惧意,难以集中精力诊断病情,这是一难;态度高傲,不与我交流,这是二难;身体柔弱,经不住强药,这是三难;好逸恶劳,不重视运动,这是四难。我没有办法解决这四难,所以为富人看病难见成效。
“好逸恶劳”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 河东狮吼
典出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