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右脑策划与米庄酒业结束合作之后,虽然大几十号人一时无所事事,但很快还是引来了很多企业前来洽谈。有的是餐饮企业,有的是流通企业,大大小小的接了五六单,只是合同规模加起来也远远不是米庄酒业的规模。
这一年,可以说是自己搞公司以来面临的最困难的一年。虽然通过这几年的积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和米庄酒业深度合作的缺陷还是给了自己一个致命的打击。这个缺陷就在于绝对客户数量很少,公司被吊死在这一棵树上。
比较幸运的是几年MBA学习结识了一批高层次的商界精英。在三个月极度痛苦之后的一个周末,突然接到了西川酒业的彭总打来的长途电话。
“申总,两年不见,在忙什么项目?”
“失业、等待、观望。。。。。”我一五一十地把右脑策划与米庄酒业合作和分手的细节向他讲了一遍。应该说彭总是比较关注自己的,特别是对米庄酒的营销神话感兴趣。
“过来帮我吧,今年公司在酒方面大发展,就缺你这样的营销专才。明天你飞过来,商谈合作细节。”彭总说的非常坚决果断,仿佛看准了我不会说“不”。
“明天见!”自己说这三个字,真的非常不容易。只有自己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含义,什么份量。
与彭总在京断断续续地相处了两年,虽然称不上像番一样是睡在上铺的兄弟,但在白酒营销方面的共同观念和梦想,让我们两个年龄相仿的人走得越来越近。
彭总在西部西川市可以称得上是非常有名的民营白酒企业家。高中毕业后,他开始在某知名白酒企业做酿酒学徒,最苦的活最累的活总被他包了。掌握过硬的酿酒技术之后,他就出来单干,从家庭小作坊硬是做到现在的小规模白酒工厂。
在白酒企业中,很多老总靠企业改制,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而彭总确不属于这一类。同样是白酒企业家,这一点差别无形中提升了彭总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就凭这一点,自己认定彭总是个值得打交道的人。
兵分三路,突然之间感觉有点紧张,不管是人力还是精力。脚已经跨出去了,而且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没有回头路可走。看来真的是又一次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txt小说上传分享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79
新的工厂,新的公司,来到新的环境,番和我都需要新的拼搏。市场是第一位的,订单可以说就是企业的生命。我们两个人不约而同,都是自己亲自挂帅抓订单。
番每月宝贵的一周在深圳、东莞、顺德三地穿梭。出口产品,制造在东莞,出口在深圳。内销全国的家电产品就在顺德了。番新的工厂,部分出口,部分内销。出口做月结,内销做现金。
顺德、中山已成为全国家电制造基地,中国知名家电品牌美的、科龙、格兰仕等都是在这个弹丸之地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番来到顺德完全是市场引导他走过来的。
番的工厂,地缘关系有第三股东负责,生产有第一股东负责,只有战略和市场要番操心。而我就不同,完全是新的陌生的环境,完全靠自己打拼。自己唯一的底气,就是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
重新建立新的人脉关系,新的客户关系,新的商业信誉。人们常说没有到过北京不知道官有多大,没有到过深圳不知道钱有多多,我要说没有到过上海滩不知道市场竞争有多激烈。新公司融入上海文化,是在上海立足的第一步。然而上海之大,要是想轻易冒出个泡泡,也绝非像在汉江市运作那么容易。
调研,立足策划与管理顾问的市场调查还是首先要做好的功课。为自己公司做调研,与给客户做调研有很大的不同,调研结果可能会受到公司内部多年行业经验的影响。
西部西川酒业项目也是同步开展,这个项目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毕竟生存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课题。新公司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老公司主要解决发展问题。策划公司与服务客户各有侧重点,前者解决主要矛盾,后者解决次要矛盾。
西川项目运作还是策划加执行,类似米庄酒业的合作模式。同样的道理,环境变了,对象变了,策划方案也有所改变。西川是中国白酒酿酒之都,辐射的全国市场,能不能赢,关键是看能不能赢得全国市场。
一年两次的糖酒会是白酒企业必须关注并参与的年度重大活动,对做全国市场的企业来说更是必须要做好的功课。在中国白酒之都做白酒,一种手法是傍中国白酒名牌,一种手法是创新自己的品牌搞差异化营销。西川酒业项目准备选后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