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页)
用原有沟池新开的土地仍归开垦者一代所有,新修沟池开垦的土地则准许流传三代——所以开垦者积极性不高,“农民怠倦,开地复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旧制,发布“恳田永世私财法”,等于打破土地国有制,允许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归于个人。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当然也就会产生土地兼并问题。于是,贵族、寺社凭藉权势和财力,大量圈占和收买土地,收容逃亡农民耕种——他们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驻管理人,也即庄长,由庄长负责经营的田地就称为庄园。
桓武天皇无力逆历史的车轮运转,彻底解决庄园问题,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点修修补补,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矛盾,保证一下国家的税收。他所实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顿吏制,设“勘解由使”一职以监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认良民和贱民间的通婚,允许所生子女成为“良民”,以彻底消灭奴隶制残余;四,部分改征兵制为募兵制;等等。
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为了摆脱那些掣肘的家伙们,尤其是玄昉、道镜以来日益庞大的寺社势力,他在藤原种继〔藤原式家宇合之孙〕的倡议下,于784年离开平城京,迁都长冈京。然而延历四年〔785年〕九月,长冈新都还没修好,总指挥藤原种继却被人暗杀了。
桓武天皇大为恼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阴谋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数十人,甚至还最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兄弟、东宫早良亲王。早良亲王是否冤屈,没有人知道,总之他因此事被废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没过一个月就绝食而死。死后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儿子安殿亲王为东宫。
据说早良亲王留下了恶毒的诅咒,其后不久,天皇的皇后、生母和诸位夫人相继死去,伊势神宫也遭逢天火,全国很多地方暴发疫病。桓武天皇在长冈京呆不下去了,于是在794年接纳和气清麻吕的建议,再度迁都,是为平安京。
平安京南北约4。7公里,东西约4。5公里,基本架构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为内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为左京和右京,然后由平直的多条横、纵向街道分割为数十个坊。桓武天皇在平安京四周建设了贺茂、松尾、稻荷等神社,东寺、西寺等寺院,却不允许平城京的旧寺社搬迁过来。
两度修建新都,那钱当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仅如此,桓武天皇还三次大规模用兵讨伐虾夷,才因为制度改革而积累起来的一点财富,又被他全都抛将出去了。到了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财政就要崩溃,藤原绪嗣、菅野道真等人上书谏阻造宫和征夷,提出实行所谓“德政”,桓武天皇无奈之下全盘接受了——这恐怕是回光返照,因为次年三月,他就呜呼哀哉,翘了辫子。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首任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此人的祖先据说是汉灵帝的子孙,称为阿知使主,因为曹魏篡汉而率七姓十七县人口经朝鲜半岛流亡到了日本〔天晓得!〕。阿知使主的后人,曾被赐姓“东汉直”,分为坂上、路、桧前等许多支派,坂上家的坂上田村麻吕乃是一代名将。
从前任将派兵征讨虾夷,大都冠以“征东将军”、“征东大使”等名号。延历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吕为征东大使,率军东征,经过四年的时间,获得大胜。其间,改征东大使为征夷大将军,,到了延历十六年〔797年〕,作为大伴弟麻吕的部将坂上田村麻吕也被封为征夷大将军——这是此一职衔诞生的由来。
延历二十一年〔802年〕,坂上田村麻吕身为主将,率军四万东征,大破虾夷主力,收降虾夷大首领阿弓〔原字为弓下加一横〕流为,在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筑城,设镇守府以统治之。此后坂上田村麻吕的子孙大多出任奥羽地区的官员,显赫一时。
●嵯峨朝的辉煌
继桓武天皇后登上宝座的安殿亲王,史称平城天皇。平城天皇是个非常荒淫的家伙,他还在东宫的时候,就爱上了藤原种继的女儿药子,以及药子的女儿,把她们一齐接入东宫。本来以日本古代的婚姻制度来看,这并算不了什么大事,倒霉的是药子的丈夫此时还并没有死,因此桓武天皇勃然大怒,下令把药子驱逐出宫去。
等到老爹去世,自己登上天皇宝座,平城天皇立刻就把药子接了回来,任命她做“尚侍”,又称“勾当内侍”,也就是宫中女官的总管。因为这层关系,药子的哥哥、藤原种继的长子藤原仲成就此平步青云,进入了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