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4/4 页)
有几十名将士跟随。连老父亲也丢在半路上了。
“大,大多哩!”
“哦?”
“先生,你听说过“四面楚歌”的故事吗?”
对四面楚歌李子诚倒是不陌生,于是便点点头。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过去近两年中,看古书的好处这会到是显了出来。
“对。”
方言靖连忙说道。
“先生,咱们现在站在地方,就是当年张良当年**的那个山,叫子房山。”
接着他又连忙说道。
“这名字当然是后人起的。因为张良有个号,叫子房,所以此山叫子房山。”
“**也能打胜仗?我却不大信。怕又是一些文人嚼舌根,瞎编烂造的吧?”
这会第五旅旅长王益存倒是在旁边嘀咕了一句
“不,史书上确有记载。”
“史书不是编造的?”
“……”
听着他们的争论声,李子诚只是微笑着,今天来这子房山,是自己特意选的地方,而在这子房山上,自己要给他们心里埋个钉子。
“四面楚歌,所成皆为军心”
轻吐出一句话,打断他们的争论,李子诚笑说道。
“这军心……军心……军心涣散了,纵使是强如西楚霸王,打起仗来,也是要吃败仗的”
所谓的四面楚歌实际上就是心理战,在后世各国上演的心理战,所摧毁的又岂是一支部队,他可以毁灭一个国家。
“先生所言极是”
方言靖等人听着这话,连忙点头称是,即便是王益存,听着军心两字,也在心里思索开来,算算过去几年打过大大小小许多仗,有胜有负。扪心自问,这军心真有些作用:士气旺了,啥坚也能克;孬兵,听不得枪响便举白旗!这会他倒是相信**能吹败项羽的兵。
“先生,我明白了,士气跟枪炮一样起作用。”
“有时候比枪炮作用还大,你们自己琢磨琢磨,看看是不是这个理”
说着,李子诚便朝山下走去。
“走,明天去九里山”
第二天,李子诚带着第三师的高级长官们,来到了徐州北郊著名的九里山。
九里山,东西蜿蜓,九里之长,故得名。此山因战争而扬名:楚汉之争,汉将韩信搞了“十面埋伏”,一举吃掉了项羽的主力,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竞挥泪别了爱妾虞姬投乌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