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页)
己能……
突然,李子诚眼前一亮,猛的一下站起来来,不顾孙凌、刘子云等人的惊异。
“对不住,那边还有点事,一会再聊”
说罢,李子诚便神色匆匆的离开车厢,而张文政则是亦步亦趋跟在董事长身后。
“文政,下一个车站什么时候到?”
人刚出车厢,李子诚便头也不回的问道张文政,如果所料不差的话,他那肯定有列车到站时刻表。
“嗯,”
张文政看一下手表,列车时刻表早就记在了他的脑子里,之所以从众人中成为董事长的秘书,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记性好。
“如果准点的话,差不多还有半个小时”
“现在起草一封电报,车一靠站,你就给穆经理过去,要快,别耽误了”。
第106章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第1o6章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第一更)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德国皇帝和外交部;海军部和民间学者就一直在就选择一个中国沿海岛屿作为殖民地海港进行权衡论证;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定胶澳。
从1897年德军占领胶澳至1912年的十五年间,德国在原胶州湾周围和原即墨县沿海海湾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东方的瑞士”的名星城市;开始了青岛的近代化进程。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单纯的经济与原料掠夺不同,德国是把青岛作为永久殖民地进行长期投资建设的;十七年间一直是由德国政府进行财政拨款建设城市。
这种高明的城市设计理念;使青岛在头十年便一举过早三十年建港的烟台,跃居沿海城市进出口的第二位,在短短十年间便过山东省国民产值两倍,成为中国四大轻工业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全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甚至于德国人在青岛创立的土地制度更在德国和全欧洲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展的样板。
德国工程师按照欧洲风格设计好一个现代化城市;使青岛象一个欧洲港口城市。德国人用十五年的时间,把一个沿海的乡村变成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而十年的城市绿化;使昔日荒山秃岭变成花园式的城市;青岛成为亚洲最清洁的城市,达到了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境界。
碧海蓝天;红瓦绿树,这就是青岛。
推开窗户,叶英明看到街道两侧的窗户无不伸着德国国旗,街道上凌空悬挂着小幅的德国国旗,这是为了迎接那位来自德国的亨利亲王,根据总督的命令特意悬挂的,这位亨利亲王是在到日本参加日本天皇的丧礼,路过青岛,那位麦耶?瓦尔德克总督,自然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向亲王展示治理青岛的功绩。
“德华大学毕生优先,凡德华大学毕业者,愿望连云港者,可得两倍之薪金”
看着手中信纸上的字样,叶英明忍不住一笑,总公司电报让自己在青岛所有大报上刊登的广告,目的是为这家“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招聘员工。
看着那国旗,叶英明忍不住想起前几天为了迎接那位亨利亲王,德华大学曾组织学生前往码头欢迎。在船未靠码头前,有的学生就离队在码头上闲眺。法政科学生杜树堂离队稍远,被一华籍巡捕看到,误为一般闲人,上前打了两记耳光。此事为其他学生所知,回校后立即罢课,欲包围巡捕房,要求严惩该巡捕以示报复。最后监督凯贝尔出面去见德国提督,终于将该巡捕惩处了事。
“这件事难啊”
瞧着这草拟广告,叶英明忍不住一皱眉。
德华大学的第一批毕业生8o人,月前刚刚毕业,不过这些学生有些被保送到德国留学,有的尚未毕业被一些德国企业洋行“预定”做翻译,还有十几人则直接去了京城任职,还有几人能留给公司。
而经理的那封电报里说的很清楚,这件事是压倒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公司青岛办事处经理,除去买电船、定购机器之外,似乎还没有什么事能让经理在电报中用这样字句来形容紧迫性。
“得想个办法,想个办法……”
索眉沉思的叶英明立即回到办公桌前,咬着毛头开始琢磨起怎么能起草一份能打动所有人的招聘广告。
长时间的凝神思索之后,叶英明开始低头写起了这篇“重中之重”的广告来。用了半个多钟头,反复斟酌用词用句之后,又审视了一遍,方才满意的点点头。
“但愿能吸引一些人吧”
“青岛之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确为人所悦目,然后青岛为中国人所治乎,德人于青岛所做之事,我中国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