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页)
大听了说:“倒是有个好消息,忘了一并告诉公子了。前两天才得一个消息,说是公子所说那石油,据称在延州那边就有,土人管它叫作‘石液’,据说当地人常有用来点灯的。我已经托人去大量采购,估计再过个把月,就能见到实物了。”
奚老大顿了顿,又说:“只是南下制纸的消息,却是还没见个回音。我已经告诉了南下的四小子,试制成功,直接便把成纸发过来,估计问题不大。”
卢鸿听了嘿嘿笑着说:“放心吧,我的秘方哪会有问题的?到时候,这元书纸肯定是成船成船地拉过来。只要天下人还要看书,你这元书纸就必然大卖。你就等着数钱吧。”奚老大听了,也不由眼放金光,无比灿烂。
第二十五章 太极书院
是现在卢鸿还没有时间去一心一意地写书,就连砚台玩。因为年后马上就要操办一件大事,就是卢家的书院要准备筹建了。
在唐初时,成熟的书院体制还没有出现过。卢鸿要建的书院,是这世上第一个分专业的综合性学校。
按照卢鸿的提议,书院共设经学、算学、、兵学四大类课程,其下又细分为数种细科。如经学不只是各类儒家经典,也包括了先秦诸子中的几位名家;除了文章诗词外,还将史学一并纳入;兵学一类,则是讲述《孙子兵法》、《司马法》等军事著作的。唐初时扩张意识存在于各个阶层的头脑之中,就算是文人也多以投兵报国、建功立业为荣,因此这兵学估计也会受到广泛的欢迎。而算学则是在卢鸿力倡下建立起来的,除了最基本的数学之外,还有简单的物理及化学知识。只是这些知识统统被卢鸿冠之以“格物”的美称,并将之与儒家“格物致知”的大道理联系起来,成了探寻世界、明了本源的最基础知识。
目前学院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以前卢家族学中就只是卢宽一人,还是以蒙学为主。一旦启蒙之后,学生平日多是自修,每月内定期由族内学者及长老等为众人讲经。现下要改变这等松散的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是必须要充实的。为此卢家除了本族几位经学有成地长老出任讲学外。还专门派人前往阳郑家,按照当时卢鸿与郑聿横的约定,请郑家派出几名经学学者,充作书院讲学。当然顺便也带去了诚聘三老为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请三老方便时,前来范阳讲学。同样的一批人马。也出发前往博陵,邀请崔三醉。
当然三老及崔三醉等就是骗了来,也只能是当宝贝供着,给个客座的名字,偶尔出场做个讲座什么的。总不能让几个老爷子给你当老师天天去上课。但书院要地,也就是这个招牌,至于他们自己愿意怎么个**,全看他们心情而定了。
而书院中的学生。除了卢家子弟之外,每年还要固定招收一部分外来入学的学子。这个提议得到了卢祖安等的大力支持。唐时官府有意打破世家的垄断地位,开科举招收平民子弟,以充实官员数量。如果卢家的书院中,也招收外来学生,吸纳平民中优秀子弟入学,则这部分招来的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入仕后,必然视卢家为其根底,壮大卢家的影响和力量。
中国古时,对师徒地关系是极为看重的。父子之间。因看法不同或其他原因反目的不在少数。但以学生的身份,若是不敬师长甚至背叛的,肯定会受到世人唾弃。因此,但凡是从卢家书院中走出来的学生,虽然不是卢族中人,但他身上事实上已经打上了卢家的烙印。终其一世都会紧紧地绑在卢家的船上。
也因为这一点,卢鸿特地淡化了书院的卢家背景。除了广邀其他世家的经学名宿为讲学外,他还力拒以卢家地名字来命名书院。在他看来,这种看似为卢家挣来名望的做法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很容易给书院带来过重的世家背景,引起官方的另眼看待。卢家要得到书院带来的利益,需要地是从实质上取得控制权,而不是一个好听的声望。在名义上。应该努力地给书院带上一层学术的、公众的、超然的色彩。
最后书院以“太极书院”为名,卢祖安本人兼任书院山长。自此以后,每一任的卢家族长,都会自然兼任学院山长。并且紧紧地将学院控制在自己手中。
去阳请讲学的人马很快回来的,令人啼笑皆非地是,众讲学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才能赶来,但某位客座教授已经随着邀请的人马一同杀回来了。
这位急性子的客座教授当然就是三老中地老三郑诚。
郑诚在范阳迷恋上辩论之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离开范阳回阳后,少了崔三醉这个陪练,郑诚感觉简直就象少了一半的一般,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头来。为了改变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