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 页)
……
宇明还不知道杨广已经打算调他回来了。他此刻正率领大军赶回辽东城。
济都泗沘城与辽东城相隔一千多里,如果是轻骑快马,只需四五天时间便能到达。但是,这一次远征济和新罗,辽东军收获颇丰,得到了数万石粮食,以及这两个国家几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光是铜钱和金银就装运了几辆大车。再加上还要渡过几条江河,所以大军行军速非常缓慢。他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回到辽东城。
到了辽东城门口,宇明只觉进进出出的人,似乎比个月前出发时多了不少。整个城池变得开始有生气和活力了。红袖和杜如晦等人自是早早得到了消息,前来城门处迎接。
夫妻两人又是个多月没见面,自然少不得相拥而泣,缠绵了好一阵,两人才松开,然后红袖便兴高采烈地引着宇明在城中逛了起来。
步入城内之后,宇明发现城中的商家也比之前多了一些,但主要都是出售兽皮、牛羊,人参、粮食、战马的商家。其他如客栈、饭店、青楼、当铺等商店也比过去增加了不少。整个辽东城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走到城中心的广场后,宇明还见到了一些身着中原服饰的民众,看样应该是辽东军士兵从老家接过来的家属。他们正好奇地围观着广场上贴的公告,那上面写着在辽东应该遵守的法律和各项规章制。以及成为辽东居民后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着重载明了他们可以领到什么必需,然后应该上缴多少税收,出现纠纷后到哪里告状,都一应俱全。这些新移民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这公告上的介绍,了解他们今后的家园与大隋朝廷辖下其他地区的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同。
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辽东这边的税收比中原少一半,且政府还发给农具、种和耕牛。辽东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广人稀,根本不存在中原的土地兼并严重问题。每一个成年男都可以得到一亩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足额交税之后,便成为个人私有,并发给田契。这如何不让那些流离失所的农民喜出望外。
这时,宇明注意到,两名着士打扮的年轻人正指着公告上的内容激烈地争辨起来。其中似乎隐约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政策,他于是心下好奇,便凑了过去。
只听其中一名二十余岁的粗壮少年正对另一名十七八岁的清瘦少年说道:“二弟,你看这辽东行营竟然规定,从事种田耕作不但税赋减半,还由官府发给种、农具。收割粮食后,行营还按市场价从农民手中收购,难怪如此多的流民都往辽东跑,咱们关陇一带不少农民都准备过来了。爹爹还担心是骗局,让我们过来看看,没想到一上码头就真看见了这盖着官府大印的公,看来是真的了!”
那名十七八岁的清瘦少年却是摇头道:“我想,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辽东行营的税收如此优惠,虽有此地初平,急需吸纳移民之故,但承担的义务必然也不少。你看这公告中的义务栏就有一项:年满十六岁的男,每月均需抽出天参加各村寨甲长组织的军事训练,一待辽东遇上突发情况,必须到甲长处领取盔甲武器,临时加入卫军。这样一来,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成了半个士兵吗?这项政策倒颇似府兵制。”
他那同伴思量了片刻后,也点了点头道:“府兵制的优点在于成本便宜,不需要特别供给士兵军饷,战时为兵,平时务农。一待有事很快便能集中起一支数目不菲的军队。但缺点却是士兵军事训练较少,加之平时很多时间在种地,故兵员作战素质较差。”
不过他说到这里就不敢再说了,再说就是对朝廷的制不满了。虽然隋朝没有象后世的明清两朝那样,大兴字狱,不准评议朝政,风气开放,但对于朝廷官员来说,总是诽谤朝政的书生自然是不大喜欢的。他二人初来乍到,自然也不想让这些言语传到当地官员耳中去。
只不过他们却不知道,这番言语早被一旁凝神倾听的宇明听了个一清二楚。
宇明暗叹,自己修炼的长生决当真作用不小,现在自己都进入神变中期了,隔着五六丈的窃窃私语都能听清楚,仿佛是长了一对顺风耳似的。
“夫君,你可是觉得那对书生有问题?”红袖瞥了一眼宇明目光注视的两位书生道。
“问题可能倒是没有,应该是真的打算来辽东定居的姓,不过我对他们比较感兴趣,回头麻烦你一下,把这两人的资料弄到手,然后拿给我看看!”宇明微微一笑道。
隋朝的书生和武将之间,往往分别不明显,大多能够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象长孙无忌、李世民、宇明等人都是才诗词及带兵打仗皆精通之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