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明太祖在全国实行世兵制,也就是屯田兵,这些兵既要自己种田,战时又要负责打仗,所以他说自己养了百万兵却不花国家一分钱。所以各个县城武器铠甲经过十几代积累总是有些的,虽说许多都是破旧的、生锈的。)
贼匪见官军势打,几个贼首有些心虚,所以一商量便打算闪人。远远望去,贼营里头已经开始忙碌地收拾各种物品,开始打包走人。
可这时候知县不干了,如今城里千余青壮,还有“援军”正在赶来,怎能把大好的功劳给丢了呢?于是派出几个伶俐的汉子充当“斥候”远远盯着查他们的落脚点,而知县则亲自带队,准备围剿了这伙匪人。
原本一个县城军政是分开的,知县是管不着军事的,可类似于华阴这样的小县--充其量也就后世的一个镇,只是周围围着城墙罢了,城里也就千余户人家,几千人口,而守军自然多不了,几十号军户而已,(明朝的时候军户相当于集体农庄的农民,但是比普通的农民交的税更多,还要承担当兵打仗的义务,所以到了明末天灾不断,军户自己吃不饱还要饱受酷税,所以军户大多逃亡,有的甚至加入义军,留下的十不存一,而且大多是老弱。这也是后来募兵制兴起的原因之一,而招募的士兵待遇较好,有饷银拿。)所以已经没有必要再任命个县尉,直接知县军政一把抓。这也是一些土匪敢来围攻县城的原因--守军少呗!
知县将他几个贴心的手下派下去整理着队伍,除了留下他的县丞和几百号号衙役家丁之流依然把守城池之外,其余壮丁一共1181人,知县将其分成五队,每对指派一队正,然后就这样乱哄哄的出发剿匪去了。
梁涛在后面看的直摇头,就这样也能剿成匪?不被匪反围剿就不错了。不过梁涛心里有了个想法:这次闹匪之后,县里定然会成立一支防匪的乡兵部队,若是这次能在知县面前露一手,自己一来可以在里面确立起威信,二来可以混个头目,渐渐掌握些人马,等过两年起义到了**,那时就远远地瞧见贼匪下了营寨,说是营寨,那自然是夸奖他们了,乱轰轰的一堆人,连个斥候都不派,或许比眼前这群壮丁要好上不少,至少他们一伍一伍、一队一队,还有些组织,但也仅止于至了。
知县闻“斥候”来报贼匪停了,大喜,眼下天已近戌时(七八点),天色已暗,知县吩咐“大军”停下休整,吃些干粮,好在他还算有些头脑,还晓得严令众军不得发出声响,以免惊扰了贼寇。
梁涛暗思,这厮怕是想夜袭了。倒不是这知县颇懂谋略,要是他懂谋略,这队伍就不会乱成这样,无组织无纪律,完全是这个知县胆小,既想立功,又怕打不过反而惹火烧身,拥两倍之众却怕万一,所以想出个夜袭的主意,既不与贼寇正面交锋,以免抓不住狐狸反而惹了一身骚,又能体现他的才高八斗,想来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了!
子时,知县传令全军分为四队,将贼匪团团围住,只待他一声令下,就全军出击。
梁涛很惊愕,他是北边一队的,也就是原先贼匪逃窜的方向。他闻听之后对这位知县很无语,原本若是大伙从一个方向一拥而上,以两倍之众,又是夜袭,贼匪惊慌失措必然抱头鼠窜,甚至连抵抗的心思都不会有,那时必是一个大胜。虽说不能一个不漏,但也能歼灭大半,余者必然再也成不了气候,可这位倒好,愣是三两下把人多的优势硬是抹杀了,难道他不知道,如此一来,每个方向的人马都只有对方的一半了吗?若是匪军集中兵力全攻一路,那人家逃不掉才怪哩!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好在每路还有250来人,贼匪半夜惊慌,势必把跑路放在首位,而不会只顾着杀人,如此凭着梁涛的身手在乱军中保命顺便取些贼匪首级还是可以的,否则老梁就要考虑跑路的问题了!
第七章 掌兵
梁涛一路很快就绕过匪营到达一处隐藏之所,很快,南面火起,四面喊杀之声大起,梁涛见此也不慌张怯场,他从草丛之中猛然一跃而起,大喝一声:“杀贼换粮换军功”他这一喊众人士气大振,本就是想来讨些钱粮和军功的,你跟他们说些大道理反而不如吃饱饭来得实在。
只见梁涛一人一棒冲在前面,后面紧跟着十几个和他分在一队的华南村的汉子,脸色通红的张小虎赫然在列,也不知道他激动个什么,脸色这么红,在火光下闪烁不停。
梁涛瞧见一伙鼠窜的贼寇向他方向窜来,也不多说,当即大吼一声,朝着最前一个当头就是一棒,那人忙举刀格挡,谁料到梁涛力气如此之大,“咣当”一声,刀断了,顺带便整个脑袋被砸得稀烂。
梁涛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