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额巾,其面容俊朗,目光沉稳而坚定,谈吐间尽显睿智。这两位少年,自然就是刘誉和刘晔。
二人并肩而行,边走边谈,从身边的趣事轶闻到朝政大事,无所不言。二人关系颇佳,又是青葱少年,忌讳不多,谈到朝政时事时,也不回避。而刘晔年纪虽小,却极有主见,对天下大势自有一番看法。而刘誉本就聪慧,又有后世记忆见闻,对时政分析极为精准,倒也不落下风。这二人一个是胸怀壮志的旷世之才,一个是后世记忆前置的绝代怪胎,两人越谈兴致越高,颇有知己之感。
“子扬,你有何志向?”二人穿梭在斑驳的树荫下,边走边谈,刘誉问刘晔道。
“说来惭愧,晔幼时有一志向,望有朝一日能位列三公,抒胸中热枕,治理天下。”刘晔稍稍一想,郑重道。
“子扬大志!”刘誉微微一笑,赞叹道。同时,心中暗叹:不愧为天才少年,从小便志向远大。
“兄长过誉了,不知兄长有何志向?”刘晔谦虚的拱了拱手,向问刘誉问到。
“幼时,吾想为一方县令,能治一县之民,使一县百姓皆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富足。如今,吾想为一方郡守,能治一郡之民,令一郡百姓富足。”刘誉想了想,认真的回答道。说完,又自嘲的向刘晔道:“愚兄志薄才疏,让子扬见笑了!”
听了刘誉的话,刘晔思索了良久,方才缓缓道:“兄长大志,倒是晔孟浪了。若兄长能为一方郡守,是此郡百姓之福,但也是天下百姓之失。”说完,刘晔朝刘誉深深一揖。
“子扬谬赞了,愚兄只是量力而行。”刘晔的行为倒是吓了刘誉一跳,连忙避开行礼的刘晔,回答道。
二人边走边谈,少时,刘誉又问刘晔道:“子扬,不知你对黄巾贼起义有何看法?”
“反贼奸佞,人人得以诛之!”刘晔想也不想,一口答道。毕竟,无论是站在世族的身份上,还是站在皇室宗亲的立场上看,对于黄巾起义都是无比痛恨。在大多数人眼中,黄巾贼造反,大肆屠戮百姓,抢夺财物,罪恶滔天,虽然被镇压,但余孽尚存,又屡有余孽聚众造反,引得天下动荡。
听得刘晔决然的话语,刘誉倒有些无言,微微摇了摇头。虽然刘誉是正经的世族子弟,但毕竟融合了后世的记忆,在思维方式上更趋近于后世自由平等的思想,没有这个时代的人严重的身份等级对立观念。所以,很多时候刘誉看待问题都是站在后世的观念上来看的。不得不说,后世的观念虽然已被历史验证出了其先进优越性,但在这个时代来讲,却仍是让绝大多数不能接受的。
“不知兄长有何指教?”见刘誉只是摇了摇头,良久不说话,刘晔也是觉得好奇,暗忖难道自己说错话了,不禁出口询问刘誉。
“要是能活得下去,这些淳朴百姓又有谁甘愿造反啊!”刘誉无奈道。
“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怎么说,也不能造反啊!”刘晔听得刘誉的话后,心中惊起一阵波澜,呆了半晌,方才辩解道。他虽少年聪慧,又极有主见,可毕竟年龄尚小,自幼在世家忠孝思想的熏陶下,对大汉王朝抱有无比的敬意和忠诚,自然从未想过大汉王朝本身的过错。就算如今社会动荡,朝纲混乱,他也仅仅认为是宦官乱权外戚专横所导致的,却未曾思考过灵帝的过失。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在他看来,哪怕是对当今圣上的丝毫质疑,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过。
“这天下,首先是百姓的天下,其次才是世家的天下,再其次才是大汉的天下。”刘誉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看着刘晔。他此刻的声音略显低沉,却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味道。
而刘誉此言一出,更是在刘晔心里掀起了惊涛骇浪,这种大逆不道的观念与刘晔十多年来所养成的忠君爱国思想相互撞击,迸发出激烈的火花。而刘晔虽想驳斥刘誉的观点,但一时间却也找不到理由。
“昔日夏桀残暴,为商汤所灭,而桀乃帝王,当天下归心,商汤岂非叛逆?周武伐纣,败帝辛于牧野,以臣子伐天子,岂非叛逆?若要这般来讲,这天下帝王便尽皆是……”见刘晔不语,刘誉继续道。这一次,他准备添一剂猛药,想要改变这聪明少年被时代禁锢和缚束的古旧思想。刘誉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两字时又戛然而止,留给刘晔自己思考。
“这……这,那我等岂不就是……”刘晔向来以自己皇室血脉自豪,而此刻按刘誉的道理来推算,自己引以为傲的先祖,也不过是窃据社稷的叛逆。这一观念,完全颠覆了刘晔的认知,并让他无法驳斥。想到此处,刘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