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第2/4 页)
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便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菊花开在仲秋之时,饮酒赏菊倒是应景了。
唐朝时侯,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还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就曾经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也一直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林叔叔话刚落音,热烈的掌声响起来。
“林叔叔不愧为博导啊!下面谁能就重阳节的诗词给咱们吟诵几首?咱们也应应景。”阿英说道。
“我来,”平时舞文弄墨的罗海昌站起来说道:“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鼓掌!”
大家好笑起来,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还有谁给咱们活跃一下气氛?”阿英看向坐在角落的唐思琪。
唐思琪原来是单位文教室的主任,正处级干部,人很优雅而文气。老了也是一身的贤淑文静气质。
只见她缓缓地站起来:“那我就给大家诵一首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她吟诵完毕后,掌声依旧响起,但只有山丹能体会了她的用意,山丹抬头对着她浅浅一笑,她回头轻轻点头,两个人完成心意的送达沟通。
“这首诗的意思是:江水倒映着秋天的影子,大雁也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一起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得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得满头而归。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独自流泪。”罗海昌立马给出译文,大家伙才懂了唐思琪主任的用意。
而山丹心中却一直想着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未完待续。。)
四四一、彼岸花开
四四一、彼岸花开
老人家们一路上热热闹闹地吟诵诗词歌赋,气氛很是活跃,山丹也被他们的乐观、可爱所感染,慢慢地不再沉入在自己的忧伤中。
大巴到达目的地,一行人下车。
前面是“三里洋渡”,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曲曲弯弯而来,两岸是碧绿、郁郁葱葱的竹林,河畔早已停好几小竹船,不远处是“小桥,流水,人家”。
山丹想起陆游一首应景的诗:
《感怀》
卜居镜湖上,一庵环翠屏。
竹林藏,岭路蟠青冥。
骞腾立奇石,崭绝瞻危亭。
车马虽扫迹,猿鸟与忘形。
我行半九州,蹋尽芒鞋青;岂知雪满鬓,于兹敝云扃。
丹砂收箭镞,茯苓人形。
辽天渺归鹤,一瞬三千龄。
向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竹船是当地居民多少代传下来赖以为生的工具,有游人时,小船可以做旅游工具,平时还可以用来打鱼。
大山里的竹子要多少有多少,砍伐几只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