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自远,嘱咐他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第一要有明确的探月目标,第二不能向国家要钱太多。
早在1979年12月,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员会就起草了一份《月球?议》;?议共21条,确定了月球探测和开发的三项基本?则:禁止把月球作为军用;自由探索;月球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然而,自1984年7月?议?联合国批准生效以来,只有智利、墨西哥、摩洛哥、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菲律宾、乌?圭和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在?议上签了字。
航天白皮书的味道(1)
从热情冲动到理智缜密,月球探测的论证在?历了两次反复后更加务实了。
20世纪90年代初,继美国和苏联之后,日本也向月球送上了一份礼物,骄傲地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月球国家”。1995年时任“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的闵桂荣院士等人有点坐不住了,他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这航天科技三大领域中,深空探测至今还是我国的空白点。他们的忧虑不再是出于单纯的政治竞争,更多地是想到了在未来空间资源的分享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人权和利益。因为他们在研究国际航天活动的发展趋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人类的航天活动在?历了空间技术的研究应用阶段之后,必然地要走向空间环境的研究和利用阶段。于是,他们再一次郑重地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探测”的建议,并组织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期望把月球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起点加以推动。
在给国家的报告中他们写道:“我国已?掌握卫星技术、运载火箭技术、测控网技术和发射技术,我国有一支技术雄厚的卫星技术研制队伍和空间科学研究队伍。我们对月球探测器和月球科学跟踪研究了多年,因此,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条件已?完全成熟。”
这些平时富有?养、不动声色的科学家甚至有点激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月球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济意义远在南极之上。”他们在论证报告中很豪迈地写道:“拿出当年进军南极的气概,探月活动不需要跨世纪,争取在建国50年大庆前实现首次中国的探月活动,加入月球国家的行列。”
这一课题组的论证工作得到了“863”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闵桂荣和王大珩、陈芳允、王永志、孙家栋、杨家墀、王希季、屠善澄及陈述彭等十几位院士的肯定。从技术上讲似乎不存在突破不了的难关了,但是国家有钱来进行这样大的投入吗?前几次探月计划的搁浅,多多少少也与国家掏不出过多的钱有关。据航天著名专家屠善澄先生回忆,在讨论探月论证报告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炯研究员从政治?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开展探月工程可行性的分析十分精辟,给大家增添了极大的信心。王炯拿出了一组数据,我国当年的GDP水平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相当,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共投入了250亿美元,我们只拿不足他们1/10的?费来进行探月,国家的?济实力是完全可以支撑的。而且,就是这1/10的?费也不是一年就要全部投入,是分10年或者更长时间陆续投入的。国家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中的投入都远远超过了当时探月论证提出的?费额度。
1995年,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空间科学应用中心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欧阳自远、叶自立、陈康文、禇桂柏和林文祝等专家?过一年的工作,完成了第一个较完整的月球探测可行性报告。他们通过分析国外月球探测活动发展状况,研究了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提出我国月球探测的项目与任务,论述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已具备的条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发展阶段设想和第一阶段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第一颗月球卫星的方案设想。他们在报告中写道:“我国在航天的三大领域中(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只发展了两个领域,深空探测仍属空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不仅能壮国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了解月球、深化人类对地球、太阳系以及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和认识,而且月球上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将是各国未来解决能源危机必争的对象。
1996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月球卫星技术方案可行性研究》和《月球卫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已?勾?出我国未来的月球卫星的总体轮廓。
1997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