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游戏、是科学实验,更是一个魔术。请领略它的魔力吧,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变成优秀的魔术师,你们的魔法将把整个世界呈现给你所爱的孩子!
亲子如是
1.如果将回形针的数量比作你自己的潜能,你会给自己生命的杯子放多少根?
2.你相信你自己会成长为培养参天大树的父母吗?
3.假如你和孩子做这个有趣的实验,猜猜看,你孩子会猜多少根?实际上孩子猜测多少呢?这两个数字间有差距吗?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
。 想看书来
一分钟的沉默(1)
在一堂与孩子互动的亲子课程中,一位母亲在成长日记里跟我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课间休息时,她八岁的儿子跑到茶点桌,一下抓了两大把巧克力往回跑。她的第一反应是面上无光、羞愧、怒火中烧——这孩子太贪吃、没样子、别人看见还以为这孩子缺少家教。要照以往的脾气,她一定会马上大声喝止,让儿子把巧克力放回去。可这一次因为是在上亲子课,她开始尝试让自己作些改变,于是强忍着怒火暂时接受了孩子的行为,没有当时发作。才沉默了一分钟,她却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儿子高兴地跑回来把两把巧克力都分给了周围的学员和小朋友,每个人都向他说谢谢。分完了,孩子才又拿一块给自己。(此节参见思维导图 20。)
看到这一幕,这位母亲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转怒为喜,为儿子能替别人着想、有好吃的能先人后己而感到骄傲。她也很懊悔,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她联想到不知是否以前的很多事都和这次一样,由于自己急着作判断,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了事情的部分,而没有看到事情的全局和真相;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没看到孩子的意图,而冤枉了孩子、错怪了孩子、误解了孩子。
那一堂课,母亲学到最多的是“像镜子一样”看待孩子的语言、行为,用心跟随孩子。她得以了解一个浅显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的现象:当你站在镜子前,镜子不会批判你、不会指责你、不会训斥你、不会作判断说“你的脸很脏”、“你的头发很乱”、“你这样邋遢”、“你站没站相”。镜子只是老老实实地反映出你本来的样子,反映出“你的额头上有一点土”、“你的头发有一绺在眼睛前”、“你的衣服左边第一个扣子系在右边第二个扣眼上”。
镜子如是反映的时候,不掺杂一丝判断,但是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看到镜中的自己,自然会“洗把脸 ”、“把头发梳一下”、“扣子重扣”,并且心里不会有对抗的情绪。
如果镜子说你“脏”、“乱”、“邋遢”、“没站相”,恐怕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不会喜欢照镜子,内心中有很多的对抗,自然也不愿调整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中有多么大的一部分都是主观判断性的负面确认啊?他们往往把客观事实变得复杂化,一定要掺杂上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以为唯其如此才能教育子女,却不承想很多教训式的言语、负面确认既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规范行为,反而还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镜子式说话”尚且不易,把客观事实中的真相识别出来,肯定孩子能够被肯定的地方就更加不容易。
像镜子般说话尚且做不到,而在不自觉的负面确认的互动中,家长如何能奢望让孩子自信、自爱、自尊啊?想得到A的结果却执著地走着 B的路,难道可以到达目标吗?绝对不可能。
客观描述、“镜子式说话”看似简单,却非常难掌握。因为人很容易有一个定势思维:我们跟外界接触,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感觉,当任何一件事情发生时,我们就想立刻给这件事情下一个定义,脑子里就出现了一幅画面——家里的斧头丢了,就怀疑是邻居偷的。当我把“邻居是小偷”的画面放在脑海里,为了要证明“邻居是小偷”,我的判断是对的,于是我看邻居所有的行为都是鬼鬼祟祟,像小偷的行径。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原来是狗把斧头叼到床底下了,斧头找到了。于是我脑海中的那幅画面就变成了“邻居不是小偷”,而我再看邻居的行为又都是正常的了。其实前前后后,人家邻居并无变化,外界并无没有变化,是我自己心里在主观想象、猜测和判断罢了。
一分钟的沉默(2)
对于一个行为、一件事情,这种下定义、判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