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第三部分 第69节:商鞅:自食其果的魔术师(2)
从各种历史教科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商鞅被说成是〃改革者的先驱〃、〃代表进步力量的人物〃,说得形象一点,他就是一个魔术师。可是这样一个杰出的魔术师最后却被五马分尸,这一爆炸性事件简直和他的变法一样出名。
有人说他作法自毙。读过《史记·商君列传》的人亦知道,司马迁对商鞅的悲惨结局并不表示同情,反而抛出一句:〃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意思是商鞅有今天,都是活该啊!圣贤如太史公者,何以出此落井下石之言?
第一节法家巨子学成出国
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学成回国了,或者是某某出国学成了。但是很少听人说某某学成出国了。就算真有这样的人,这种说法也不普遍。不信,你可以上网去搜搜,看看哪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更高。细想其中的原因,八成是国外的教育比国内好,所以还没到国外,便不能说学成。这么说,商鞅竟成了一个另类?
当然,商鞅所处的战国时期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候天下的局势还乱得很,周天子形同虚设,诸侯们各自为政。中国境内形成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战国初期尚有十几个诸侯国并立,很快便只剩下七个大国,即秦、楚、韩、赵、魏、齐、燕。
如果把战国的开始定在前403年,那么,出生于约前390年的商鞅正好赶上了战国初期那一段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虽然是一个小地方的人,但好歹父亲是卫国国君,母亲是一个没有什么正牌地位的姬妾。这样的出身,虽然是庶出,也算是一个公子哥了。
据说,商鞅从小喜欢刑名法术,便有专攻法家兼兵家的鬼谷子做他的老师。这位老师可是金字招牌,教学质量绝对过得硬。他的学生当中,还有孙膑,苏秦,张仪等,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这些人一出山,便能引领朝局变化,主导历史风云。从名师麾下出来的,就是牛逼!
不知道商鞅是鬼谷子的第几届学生,总之,他学得很不错。不过,卫国是一个小国,到了战国后期,已经名不见经传。商鞅留在那儿没有用武之地,便不惜辞别父母,到了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魏国。他确实会挑地方,当时魏国的最高领导人是魏惠王。这个人很牛,一度把秦孝公打得屁滚尿流。但是这个名字大家也许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他的知名度,也为了让大家看看商鞅的择业眼光有多强。笔者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魏惠王实际上就是孟子常说的梁惠王。
至于孟子和梁惠王的关系,和现在校园里横幅上常出现的一个句子很像,那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总之,梁惠王的名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靠拥有三寸不烂之舌的孟子给炒起来的。有句话说:〃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果然是这样。
孟子怎么写梁惠王暂且不去管他,只说这梁惠王与商鞅之间的故事。商鞅作为一个小地方出来的人,到了魏国那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并不能一下子给识别出来。是金子还是沙子,都还在闺中待沽。
当时,魏国的宰相公叔座还算有眼力,识出了商鞅有奇才便举荐了他。但是魏惠王没有看出来,只让商鞅做了一个中庶子,公孙座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庶〃就代表着地位不高。商鞅作为中庶子,也就是负责教育王侯大臣们的小老婆所生的儿子。都说子荣主贵,商鞅没那福分沾上那个边。
不过金子都是从沙子里淘出来的。所以,是人才,都难免有一段被埋没的经历。奇怪的是公叔座这个人,生前不举荐商鞅,任他沉沦沙底。临死却对魏惠王说商鞅多么多么有才。虽然嘴上没毛,但是办事牢靠,可以继任宰相。这对魏惠王来说,也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他当公叔座老糊涂了,商鞅还那么年轻,哪能让天下人都听他的?魏惠王只是笑笑,没有作答。公叔座这时却认真起来,他见魏惠王没有重用商鞅的意思。
于是下了一条霸王条款:〃如果您不能重用商鞅,那就把他杀了吧。〃此时,魏惠王只有把这当作遗言答应了下来,全为公叔座能够安心死去。公叔座一闭眼,魏惠王便把这个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三部分 第70节:商鞅:自食其果的魔术师(3)
公叔座之所以这么做完全出自私心。他之前曾把吴起赶出魏国,便是害怕人家危及到他的宰相地位。在他眼里,商鞅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危险人物。不过,人死了,还有什么好争的,不如为国家考虑,推举一个真正的人才。
只可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