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他们有许多机会互相接触,彼此往来。但主要是管仲向鲍叔牙叹苦经。什么家里没钱啦,上有老母啦,怀才不遇啦。当然他也得到了鲍叔牙的十二分同情。管仲决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假装可怜以骗取人家同情,诱使人家掏腰包的乞丐一族。他好歹受其显赫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内心隐藏着无比的骄傲,实非等闲之辈。不过,这可不代表他的人格就十分完美。
人都有点欺软怕硬的时候。和鲍叔牙在一起,管仲会自觉不自觉地占些他的小便宜。这不是鲍叔牙软弱,而是他太好说话了。
他们俩在南阳就开始合伙做生意。合伙做生意可不是件容易。做不好要互相埋怨。做好了就要单飞。若是合伙人是朋友,不但可能挣不了钱,还有伤害感情的危险。幸而鲍叔牙大方得很,每次有底下人私自向他告状〃管仲又私挪咱们的合伙资金了〃时,他只是笑笑。要是说的人多来了几个,他反而要不高兴,为管仲辩解道:〃人家比我更需要钱!我最看不起的就是钱,钱是个乌龟王八蛋,哪里比得上朋友重要?我就是想帮他,你们以后别管这事了。〃管仲知道了,心里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也没有就此收敛。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需要钱,于是他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又一如既往地多拿了一些钱。
这两个好朋友不但一起出入商场,而且还一起驰骋战场。谁知在这样一片全新的领域里,管仲的行为又受到了指摘甚至是耻笑。每次大家冲锋陷阵,呐喊拼杀,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时候。他却躲躲闪闪,跟一只怕见到光的老鼠似的,只是这〃光〃是剑光。而每次撤兵的时候,他又是第一个溜的,活像飞鼠。士兵们笑话他,领兵的被他气了个半死,想要杀了他来警戒那些同样贪生怕死的士兵。幸而鲍叔牙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替管仲喊冤道:〃小管决不是胆小如鼠之辈。他只是顾虑到家里还有一个与他相依为命的80多岁的老母亲。他若战死了,恐怕他母亲也活不下去了。事关两条性命,非同儿戏。〃于是大家也生出了几份同情心。再说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鲍叔牙当时已经是军中的一个小官,更重要的是他人缘极好。那带兵的为了不让他面子上过不去,也就饶过了管仲。
第三部分 第59节:管仲:相国中的极品(3)
这样,鲍叔牙就不仅只是管仲的〃铁哥们〃还成了他的救命恩人。管仲心存十二万分感激,便也想为鲍叔牙做点什么。可是有很多次,他本是想要帮鲍叔牙忙,最后却越来越糟。人家让他卷线球,他反而把线球弄散了,尽帮倒忙。别人就说他是蠢猪,可是鲍叔牙一点儿也不以为然,反而为他找借口,说是时机有好有坏,并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完全掌控。瞧瞧,管仲犯了错,又得到了体恤,还复习了一遍唯物论。得此良师益友,管仲一次次得了便宜又卖乖,着实令人羡慕得要死。过了两年多,管仲的母亲去世了。以后再遇到战争,管仲的表现简直与之前判若两人,十分骁勇,也算是不枉朋友为他说了一场好话。所谓〃天助自助者〃。管仲性格上虽然存在不少瑕疵,说得好听点叫做〃不羞小节〃,说得难听点就是〃龌龊〃二字,但也还算自重,否则他也不值鲍叔牙一而再的帮助他。
第二节脸皮还是厚点好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有羞辱心。长大后才发现,太害羞了并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有了这七字真经,你就可以无往不胜。可是人家管仲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可谓这块思想领域内的先锋人物。
他与鲍叔牙在一起的时候就暴露出这个价值取向了。后来,他有幸咸鱼翻身,做到了官。不过,那时是在楚国。具体做什么官,史记没有记载,只说他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赶了出来。出于什么原因也没有说,总之,够衰的!鲍叔牙得知此事,却说:〃哎呀,都是那楚王容不得贤才,谁叫你太鹤立鸡群了。〃
管仲听了,心里倍感安慰,也就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屡次被炒鱿鱼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了。惟有这样,他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求职考验中,轻装上阵,并有待超水平发挥。原来身为大臣也难逃阿Q精神的魔掌。不过,有些人对此是束手就擒,甘愿臣服。在我看来,阿Q精神实在也可以作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一种调整心理状态的良好办法。只要它不毒害到你的内心,任他如何对应外物。就像电脑系统不变,任它外形如何改变,也是无伤大碍的。诚如庄子所说:〃外顺应,而内不化。〃庄子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知名的阿Q。他要是一发话,想必鲁迅也不会老是皱着眉,摇着头的。
失败了很多次但仍然抬头挺胸的管仲,终于被齐国的公子纠看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