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页)
求原理决定。但是,油价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所导致的美元不断贬值。”芝加哥阿拉隆交易经纪公司副总裁费林表示,2002年以来,美元对欧元贬值了35%。而OPEC成员国从欧洲进口要比美国多。在2006财年,OPEC从美国进口400亿美元,同期,从欧盟进口960亿欧元,比照当时汇率,相当于1250亿美元。
因此,从OPEC成员国的角度看,疲弱的美元损害了其贸易利益。原因在于它们从欧洲进口的成本增加了。于是,OPEC不得不提升其目标油价预期。相应地,市场关于石油供求与价格的预期也改变了。
在2007年,由于担心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不断下调利率,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导致美元进一步走低,OPEC因而受伤不浅,不得已收缩产量以维持高油价。
在2007年12月、2008年2月和3月的成员国会议上,OPEC都拒绝了来自美国的增产请求,决定维持产能不变。其中,阿尔及利亚、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甚至表示要削减供应。目前,世界石油的1/3来自OPEC。
10年前的“蛇咬”之痛
美国能源安全顾问公司资深研究员缪勒,则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OPEC不愿意增加供应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蛇咬”之痛。
“它们永远不会忘记10年前的经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它们增加了石油产出,结果油价跌到了每桶10美元。”
2008年4月4日,布隆博格公布一项调查表明,3月份,OPEC石油产出削减了。3月份的产出是每天3235万桶,比2月份下降万桶。产出的下降是2007年8月份以来的第一次。
“即便3月产出微降,世界上还有大量原油。OPEC的产出还是高于需求增长,所以价格将在第二季度下降。”缪勒说。支持缪勒看法的证据是,七国集团甚至在2008年4月11日召开会议,警告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不过,卡提比不认同这种分析。这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国际事务部的副部长表示,美国经济对油价的影响不如以前,因为近年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
支持卡提比的证据是,根据IMF的预测,新兴国家2008年的增长率,虽然不会超过2007年的,但仍然会保持在以上。尤其是中国,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和。石油需求的增长随之而来。
国际能源署(IEA)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中东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达到每日2067万桶,超过了美国的2038万桶。美国在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1年的26%下降到24%。
保护主义挫伤产油动力
然而,新兴国家石油需求的增长,还不足以改变OPEC的战略。
缪勒表示,对非OPEC国家来说,高油价可能是增加投资的机会。但对有些石油出口国而言,高油价的影响可能正相反,它们甚至会削减产能。
数据可以解释这一现象。2002~2007年,原油均价上涨了300%。其中,价格增幅最大的年份是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上涨47%和36%。但是,2002~2005年间全球石油产量仅增长10%。
产出没有显著增加的原因在于石油出口国觉得已挣得足够多。这些国家认为,其经济不能吸收快速增加的额外石油收入,因而决定不再增加投入,甚至削减产出。它们想更长远地利用石油。
高油价困扰全球(2)
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产油国政府通常的做法是,利用高油价带来的额外收入,去削减其公共债务,并且增加公共支出。比如,阿尔及利亚的做法是,2007年提前还清所欠的400亿美元外债。
而且,多数石油出口国的政府还担心,快速积累的石油收入,如何能够被充分吸收后,而不会导致通胀和其他不平衡。比如,作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在2008年2月份的通胀为,达到27年来的最高点。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很多石油出口国的做法是,将高油价带来的额外收入,投向政府所有的主权财富基金,间接再赴海外投资。比如阿联酋政府管理的Abu Dhabi投资局,便拥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这些主权基金的海外投资,正遭遇着很多风险和管理上的挑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