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有多少我们看上去的天作之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又有多少我们看上去的同床异梦,实际上是心有灵犀。当然,我们并不认为张洁兄说的没有道理,猎奇有时是一闪念的事,收视率也会牵着我们的鼻子。警惕啊,电视人。我们的“人文关怀”不能只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1999年初,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来自全国的90多个左撇子会聚北京参与《实话实说》录制的节目———《我的左手》。祝全华先生发言讲到自己因书写不流利给高考带来不便,我顺嘴说“考播音系呀”,现场一片哄笑。由于《实话实说》节目有很多开玩笑和调侃让创作者放松了警惕,这句十分不得体的玩笑被编进了播出版。这极大地伤害了祝先生的自尊心,他写了文章在网上、报上发表,题目是:《崔永元,别把刻薄当幽默》。崔永元因主持《实话实说》节目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观众常常可以看到崔永元经常用话语设置陷阱,故意把别人推向难堪的境地———崔永元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其幽默和调侃里面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缺少一种善意,缺少对人的尊重。正因为这样,崔永元这个走红多年的红牌主持人很难让人们注意到他的人格力量。
观众的指责(17)
多年来,笔者几乎每个星期天的早晨都将电视频道锁定在“中央一台”。笔者忘不了那个残疾姑娘。她是硕士研究生,对生活有过美好的向往。但在婚姻面前,她不得不因自己是残疾而降低择偶标准,“屈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可以说,两人在现实生活面前是因“优势互补”而走到一起,两人心灵深处的冷漠和隔阂正在彼此的宽容和理解中不断消除和淡忘。但在崔永元看似不经意布置的陷阱中,两人生活的隐私和情感的疤痕暴露无遗!
屏幕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崔永元竟然近乎残忍地问:“你是不是有点看不起你丈夫?”在他的诱导下,硕士脱口而出“是”!当谈及双方后来的接纳和好,崔永元又评判式地问:“你是不是在降低标准?”面对如此戳人伤痛的问题,除了圣贤又有谁会回答得圆满呢?当人们把目光投向其丈夫的时候,他只是难堪地笑着,痛苦地笑着。笔者难以想象这对夫妻走下屏幕后将如何“面对”,他们会不会因这次被邀请参加“实话实说”而产生新的隔膜?笔者也曾经掉进崔永元设置的陷阱里。
那种难堪,那种窘迫,并由此而带来的心灵创痛,也许一生也抹不尽,挥不去。“嗑巴”历来是被国人取笑的。笔者偶尔着急时也有“嗑巴”的时候。为了避免“嗑巴”,笔者走进(笔者是被邀请的17位左撇子之一)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演播厅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和话语准备。节目正式录制前,崔永元说“谁说话前请举手示意我”,这样笔者心里就更踏实了。没想到正式录制时,笔者却是现场惟一没有举手而说话的人!
崔永元突如其来的“引语”和举来的话筒,使笔者结结巴巴谈起过去因书写不流利对高考带来的不便,没想到崔永元插话取笑(也许他自认为是幽默)说:“考播音系呀!”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发出一片笑声。当时,笔者脑海一片空白,心里本想慷慨陈词一番,嘴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最后只好以“行了行了我不说了”作罢。笔者以为自己的“谈话”录像应该会被剪辑掉,没想到播出时这些镜头全部“展览”了出来。笔者深深地感到这是平生最难受的时刻!这以后的日子里,笔者天天被这样一些问话包围着:“你是嗑巴呀!”“你上电视怎么那么嗑巴?”
《实话实说》有一期节目叫《感受坚强》。那期节目印象很沉重,因为节目的关键人物,一个叫张穆然的少女在节目播出的头一天撒手人寰。好在那节目有赵本山、水均益、白岩松、方宏进、敬一丹等众多名人雅士支撑,然而崔永元也给观众留下了“整事儿”的嫌疑。当崔永元把话筒举到水均益面前时,水均益一时没站起来,崔永元便说:“站起来说,坐着不礼貌。”提示站起来很正常,但对水均益似乎没必要强调礼貌问题。
但崔永元偏不。这期节目播出后,笔者身边的同事都说崔永元“爱耍点小把戏整事儿”。这种结果是崔永元意想不到的,也是笔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其实,调侃与玩笑的分寸与尺度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又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同样的玩笑开在这儿可以,开在那儿不行,这个人可以接受,那个人或许不能承受。那么,分寸与尺度在哪儿,很显然,在对方那里。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玩笑如何,对方不能接受那就是不合时宜,所以,入乡随俗其实是文明的一个至高境界。我曾经宽慰过,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