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观盐池(第1/3 页)
贞观十二年,二月丁卯。大唐的车队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山水之间缓缓前行,终于抵达了柳谷顿附近。此时的大地,正从寒冬的沉睡中渐渐苏醒。连绵的丘陵似大地起伏的胸膛,虽山上植被尚未完全披上翠绿的新衣,但那星星点点的嫩绿,却像希望的火种,在微风中倔强地闪烁,似乎在迫不及待地宣告春天的主权。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洁白如雪的云朵悠悠飘浮,宛如棉絮随意散落其间,给这世间带来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车驾之中,微微掀起车窗的帘子,深邃的目光穿越山川,心中满是对大唐这片山河的深沉情感与无尽思索。盐池,那是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一环,他此行的目的便是深入探究其真实状况,为大唐的经济民生绘制更为宏伟的蓝图。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伴驾同行。李承乾身姿挺拔地骑于马上,目光坚定而沉稳,犹如一位即将出征的将领。他内心暗自思量:“父皇此次亲临盐池,必定是关乎国之根基的重大决策。我身为太子,此乃天赐良机,需用心洞察每一个细节,深刻领会其中要义。日后若有幸登上皇位,盐池之事便是重中之重,绝不可有半分差池。这盐池就如同国家的心脏,源源不断地为大唐输送生机与活力,我必须展现出超凡的智慧与担当,让父皇坚信我有治理天下的雄才大略,绝不能让他失望,更不能让旁人有机可乘。”
李泰则安坐于堆满书籍的马车之内,趁着旅途的间隙,仍痴迷于翻阅有关盐铁专营的典籍。他心中暗自谋划:“此次盐池之行,说不定就是我脱颖而出的绝佳契机。若能在盐池事务上提出惊世骇俗的独特见解,让父皇亲眼目睹我的经济治理天赋,那对于我在皇位之争中的胜算无疑是如虎添翼。我要像那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时刻保持警觉,一旦发现最佳时机,便迅猛出击,让所有人都对我心悦诚服,刮目相看。”
李治则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好奇地四处张望,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他天真无邪地对身旁的侍从说道:“你看这外面的山,形状千奇百怪,好似各种神兽在嬉戏。真不知道那盐池是何模样,会不会像传说中的仙境宝池,光芒万丈,耀眼夺目呢?”他那纯真的模样,恰似春日里初绽的花朵,对盐池之行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无尽的好奇,仿佛即将踏入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
当车队逐渐靠近盐池,空气中开始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咸涩气息,如同大海的气息在远方轻轻呼唤。李世民一声令下,车队缓缓停下,众人纷纷下车,怀着敬畏与期待的心情,徒步走向盐池。
眼前的盐池在阳光的倾洒下,宛如一片浩渺无垠的白色海洋,盐晶如同璀璨的繁星,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炫目的光芒,那光芒强烈得让人几乎不敢直视,仿佛是盐池在向世人展示它无尽的财富与神秘的魅力。盐池周围,一群盐工正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有的在小心翼翼地采盐,有的在汗流浃背地搬运,尽管衣衫朴素破旧,但动作娴熟流畅,如同训练有素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演绎着一曲劳动的赞歌。
李世民站在盐池边,表情凝重而专注,犹如一位沉思的智者。他转身对身旁的大臣说道:“诸位爱卿,这盐池可是我大唐的重要宝藏,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国家的税收根基。你们且细细道来,如今这盐池的产量究竟如何,管理方面又是否存在漏洞?”
一位大臣赶忙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道:“陛下,近年来盐池的产量大体稳定,犹如一艘平稳航行的大船。然而,在运输与储存的过程中,却好似船身偶尔会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缝,时有一些损耗发生。而且,周边的私盐贩卖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礁石,虽屡经打击,却仍有暗流涌动,不时威胁着盐池的正常运营。”
李承乾闻言,立刻上前一步,抱拳说道:“父皇,儿臣以为,要想加强盐池的管理,需多管齐下,犹如编织一张严密的大网。首先,可在盐池周边增派英勇的士兵巡逻,如同在边疆修筑坚固的堡垒,严厉打击私盐贩卖,此乃保障国家税收的重中之重。再者,改善盐工的待遇,就像给辛勤耕耘的农夫以肥沃的土地,或许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产量更上一层楼。这管理盐池之道,恰似治水之法,既要堵住外部私盐的流入,又要从内部激励盐工,如此方能确保盐池的长治久安,良好运营。”他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后盐池繁荣的景象,期待着能得到父皇的赞赏与认可,以彰显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深谋远虑。
李泰岂会甘居人后,他迅速走出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