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平夜郎獠(第1/3 页)
贞观十二年,二月甲子。长安城中,春风初拂,柳丝开始泛出淡淡的绿意,桃花也在枝头悄悄绽出了花苞,仿佛是大自然在为这盛世点缀着一抹抹温柔的色彩。皇宫之内,庭院深深,繁花似锦与亭台楼阁相互映衬,一片祥和宁静的景象。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御书房中,面前堆积着如山的奏章,他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提笔批复,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整个大唐的命运都系于他的一念之间。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前来请安。李承乾身为太子,率先开口道:“父皇,儿臣近日听闻朝堂之事繁杂,父皇日夜操劳,还望保重龙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只是这治国理政之道,儿臣尚需多多学习。”他微微低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忧虑,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身为太子,却还不能在诸多事务上独当一面,若不能尽快成长,这太子之位怕是迟早会有变数,就像那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随时可能翻覆。
李世民抬起头,看着李承乾,微微点头道:“太子有此心,朕甚欣慰。这大唐的江山,日后还需你来扛鼎,你需用心历练。”
李泰紧接着说道:“父皇,儿臣近日在府中苦读诗书,也思索着一些治国之策。儿臣听闻,地方治理乃是国家根基,若根基不稳,则大厦将倾。如今各地虽大多太平,但儿臣觉得仍不可掉以轻心。”他目光炯炯,试图在父皇面前展现自己的见识与才华,仿佛一只急于展示自己羽毛的孔雀,期望能得到更多的赞赏与关注,为日后的皇位之争积攒资本。
李世民眼中露出一丝赞许:“青雀所言不差,地方安宁,朕方能安心于朝堂之上处理天下大事。”
李治则乖巧地站在一旁,轻声说道:“父皇,儿臣见这皇宫中的桃花开得甚好,儿臣想,这是不是预示着我大唐也会如这桃花一般,越来越繁盛呢?”他的眼睛里闪烁着纯真与好奇,对于国家大事,他还只是一知半解,如同一张未被尘世沾染的白纸。
李世民笑着摸了摸李治的头:“稚奴这想法倒也有趣,朕也期望我大唐能如这春日繁花,长盛不衰。”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而入,跪地奏道:“陛下,夔州传来急报,夜郎獠反了!”
李世民神色一凛,缓缓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春色,心中暗道:“这太平盛世之下,竟也有此等叛乱之事。这夜郎獠地处偏远,却也敢兴风作浪,朕定要将其平息,以保大唐边疆安宁。”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犹如那俯瞰大地的雄鹰,不容许任何挑战大唐权威的事情发生。
李承乾上前一步,说道:“父皇,这夜郎獠叛乱,儿臣以为当速派大军前去征讨。儿臣虽未亲临战场,但也知晓兵贵神速的道理。就如同那猎豹捕食,一旦发现目标,便要迅速出击,不给猎物喘息之机。”他心中既有着对叛乱的担忧,也有着想要在军事事务上表现自己的渴望,希望能借此机会得到父皇的认可,稳固自己的地位。
李泰却有不同意见,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在出兵之前,当先了解夜郎獠叛乱的缘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儿臣听闻,这夜郎獠之人,多是民风彪悍,但若无冤屈或利益纷争,恐不会轻易叛乱。儿臣建议先派使者前去探查,若能以和平之策化解,自是最好,若不能,再出兵也不迟。这就像那治水,堵不如疏,先探寻根源,再行解决之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一丝狡黠,试图以独特的见解来引起父皇的注意,显示自己的睿智。
李治在一旁听着父兄们的讨论,有些害怕地说道:“父皇,打仗会死很多人吗?能不能不要打仗呢?”他的小脸满是担忧,对于战争的残酷,他只是从书本和旁人的讲述中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李世民转过身,看着三位皇子,说道:“太子所言出兵之速有其道理,青雀考虑先探缘由也不失为一种策略。朕会与大臣们商议,再做定夺。至于稚奴,战争之事,并非朕之所愿,但若是有人妄图破坏大唐的安宁,朕也绝不姑息。”
随后,李世民召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一位大臣说道:“陛下,这夜郎獠向来不服王化,此次叛乱,定要严惩,以儆效尤。可令附近州府出兵围剿,让他们知道大唐的威严不可侵犯。”
另一位大臣则道:“陛下,臣以为当谨慎行事。夜郎獠之地,山高路远,地势险要,若贸然出兵,恐有埋伏。不如先从周边部落入手,了解情况,再做打算。”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沉思良久,说道:“朕决定先派使者前往,探清虚实。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