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走上新岗位(第1/3 页)
今天是1985年6月12日,星期三,天高云淡,阳光明媚。
昨天中午,江春生从治江回到了家里,整个一下午,整理从治江搬回来衣物、用品用具,以及书籍。晚上父亲江永健回来了,让他在家休息了一天,周四再报到上班。江春生表示不用休息。
次日早上刚到上班时间,江春生身着一件白色衬衫,搭配着深色宽松的裤子,显得简单又精神。他首先来到位于城西路边的公路管理段机关——一栋老旧的三层小楼。在二楼办公室,他找到办公室胡主任——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江春生说明来意,然后从包里拿出调令递给了胡主任,胡主任十分客气的和江春生寒暄了几句后,就安排同办公室的一位模样一般的少妇帮他开介绍信。
介绍信很快就开好了。胡主任让他去工程队找钱钱队长报到,具体工作由钱队长安排。
这位钱队长,昨天晚上他父亲江永健已经比较详细的给江春生做过了介绍。他从父亲的介绍中得知,钱队长名叫钱正国,他可不是一般人,在“文革”期间,他是临江整个交通系统的造反派司令,为人豪爽仗义,而性格也比较粗暴。由于偷偷保护了两个副县级的老领导,算是不仅没有犯下严重的错误,而且还有立功表现。所以,在拨乱反正后,钱正国就被安排来到了公路管理段,在机料股做了一名普通职工。直到近期机构改革,工程队队长没有更合适的人员,陈书记便提议让他来当这个队长。
江春生有些担心起来,问父亲这样的人,会不会难相处。江永健告诉江春生,以他这几年来对钱正国的了解,钱正国对晚辈还是很包容的,而且还很讲道理。
江春生在离开机关办公室时,胡主任告诉他:工程队新征的地块在永城五组。具体位于第十石油机械厂的西南侧,与永城村的预制厂靠在一起。眼下,工程队正在搞基建,办公室是在地块对面租用的一栋民房,门口应该挂有工程队的牌子。
江春生告别胡主任,心情愉悦地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一路向南朝着县城西南角城边的永城五组驶去。
他一路向南骑行在一段青石板路面的老街上,路的两边,都是低矮并且是木质墙面的老旧街面平房,看起来像是四五十年代的老房子,甚至更早。过了一个小板桥,路面一下就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
在路的两边整整齐齐的排列着四层平顶住宅楼。路的每一边至少有十来栋。在这片住宿楼的楼前楼后,还都架着粗大的保温管道。
江春生知道这里就是第十石油机械厂的生活区。
第十石油机械厂是临江县最大的一家工厂,但它并不隶属于临江县,似乎是一家中央直属企业。听说这家厂是在七十年代初,整体从北方搬迁过来的。据说全厂有职工六千多人,若是算上家属和小孩,人口已经过万了。他们这个团体就像世外桃源一样,有自己的医院,学校、粮油店、菜市场、甚至还有派出所以及其它配套,很少和当地产生交集。
江春生还是第一次到这边来。以前只是站在家里的阳台上,朝南远眺,可以看到这片大工厂。尤其是晚上,一片灯火通明。
现在到了近前,江春生看着这片住宿楼前后架设的粗大保温管道,不由得好奇的嘀咕:北方人就这么怕冷吗?临江的冬天,最多也就零下五六度,并且时间还很短,至于要暖气吗?真是浪费。
过了生活区,又经过一座小桥,左手边隔着一条泄洪沟的铁栅栏里面,就是一大片厂区。右边则是一个漂亮的大水塘,水塘中间还有一个小岛,岛上还建有一个现代款式的凉亭。在水塘的南面,是一片的民房,有平房,也有小二楼。
江春生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惬意。右前方的那片房子,应该就是永城五组了。他心中充满了期待,因为,他即将开始一段新的工作旅程。
到了第十石油机械厂的大门路口,有一条宽大的马路,正对着大门一路向西可以绕道城西路上,与318国道相连。过了这个路口,宽敞的柏油马路就截止了,向南的路变成了老旧破损的乡镇柏油路,路面不宽,两辆卡车若想交汇错车,都需要占用道路西侧老百姓家门口的空场地。路的东侧,还是那条宽大的泄洪沟一直向南延伸。
过了第十石油机械厂的大门前的路口,江春生下了自行车,走到转角处的第一家小商店的门口,客气的询问一个正在与人聊天的中年妇女:永城村预制厂在哪里。
“你一直朝南,走大约两百米,过一个小路口后,就到了。”中年妇女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指着方位,表现的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