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起。“有人说,我这样说是嫉妒,是心态问题,还有人专门写,你还是先把你的汽车造好再说吧。你瞧,就这样胡扯!”
尚节俭的李书福,当事业需要时,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去聚敛财富,甚至节俭到锱铢必较的程度。据称,集团财务有条规定,集团高管人员出差时,无特殊情况最好乘坐经济舱;无特殊情况不住豪华酒店。但是,当他痛感中国教育的滞后和贫困学子无法上学的痛楚时,他又会慷慨得一掷千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书福花在社会办学上的钱已近10个亿。因为他多年来的善举,2006年他获得了“中国十大慈善家”的称号。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3)
第一桶金?欲哭无泪?大吉大利
1980年,17岁中学毕业的李书福得到了120块钱贺礼。他用这些钱买了架照相机。
这架相机成了他企业家生涯的最初起点。“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见了逛公园的拉着照相,直到现在,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还有这样的生意人。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吃苦他是不怕的,因为“不吃苦你就不能生存”。怕的是各种部门的管理审批,“那个时候开照相馆属于特种行业,要公安局批准。我没有批准,被罚过款,还被勒令关门过。”
“一看到穿制服的,还有那些当官的到我店里,我就吓得浑身是汗。”这样的体验在其后的创业中挥之不去。
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我选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李书福说是在“垃圾”中提取金银。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返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1984年的一天,李书福的皮鞋破了,下雨的时候漏水,他想找家鞋厂订做一双又便宜又牢实的。他找到一家鞋厂,见4个工人却在做异型铁片,与人一聊,他发现这玩意儿比自己来钱多了。他几乎当场决定,自己也能而且也要开个类似的厂。心里有了底,高兴得鞋子也忘了订做。
于是,年仅21岁的李书福凭着筹集到的一万多元钱,租了五间旧房子,与人合伙办起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不久,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有老员工这样介绍。
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电冰箱厂为李书福赚到了非常大的利润,可以说是他事业的起步,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北极花”自然列不上去,要求关门。李书福气得有点想哭:我生产商品,不走私不贩毒、不受贿不贪污,犯了哪门子的冲,不准我生产!
但哭也没用。他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关门。还了银行贷款,交了税收,发了员工最后一月工资,垂头丧气地关门了。
这时,李书福竟跑到深圳大学去过大学瘾!读了几个月经济管理,才发现这大学读来是活受罪、受活罪,该学的学不到,不该学的要背一箩筐,又浪费青春,又浪费钱财。在寝室里,他睡在小床铺上,又谋划做生意了。
这帮自修生要么有来头、要么有钱。几个人想把这寝室装修一下。于是5个人一起上街买材料,东摸摸、西问问,在装潢材料市场上逛。这逛着问着,走在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