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松烈院士来西安出差的消息后,他偕同夫人登门看望自己的老师,并诚恳地把老师邀请到家里吃饭。尽管两人都是院士,但由于一位属于中国科学院、一位属于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开院士大会的时候两人并没有太多见面的机会,而且开会期间每位院士的日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尽管如此,李振声依然在每一个可能遇到的场合,向老师余松烈嘘寒问暖。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的退休教授尹承佾是李振声在山东农学院求学期间的同班同学,谈起自己的老同学李振声,尹承佾十分兴奋。尹承佾一直到现在还记得大学毕业时,自己和李振声以及另外一位同学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形,他说:“当时李振声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哪怕是一个细微的知识点他也要寻求验证。自己在工作中由于研究方向很接近经常与老同学交流切磋,发现李振声在为人处世上还保持着以前谦和有礼的态度,做事情依然很扎实,‘有一说一’,从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振声: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13)
“长期以来,您一直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在农业学科研究领域里孜孜以求,为我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代表中科院党组前来给您拜年。”2007年春节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紧紧握住李振声的双手说。
“也许我们需要更新农业的概念。农业不仅仅指粮食,还有更多的涵义。”谈到我国的粮食问题,路甬祥与李振声探讨说,“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更加关心营养结构,我们需要走优质高产的农业发展道路。”李振声回应:“是啊,我们不仅需要多生产粮食,还要生产品质更好的粮食。”路甬祥与李振声还讨论了作物品种、生物安全和科技人才培养等问题。
临别时,两位科学家聊起了业余爱好,路甬祥指着李振声客厅墙上一幅“宁静致远”的书法作品说,“您的书法见长啊!”李振声笑着介绍,退居二线后,自己最初摸索着写写画画,后来中科院邀请了欧阳中石先生为离退休人员作指导,书画才算逐渐入门。
李振声的女儿李滨说:“父亲平时没有什么爱好,不会抽烟,也不会打麻将。他认为那些东西容易让人浮躁。就是看看电视,散散步,常常爱去小麦育种基地走走。他一有时间,就在家练习书法,写字会让人心情沉静。”
“以后,我要读读书、看看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咨询工作。最主要的是着力培养青年一代,促进他们的工作有更大的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年轻一代上去了,科学才有发展。”李振声是这样安排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的。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以“农民的儿子”自居的李振声始终以这种质朴的情怀,关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在祖国的大地上,农业会持续发展,农民会不断增收,农村将走向繁荣。”李振声表示,今后他“要在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上下大工夫,多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研成果,用科技造福亿万农民”。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这是李振声的座右铭。诚然,积跬步方能致千里。无疑,这种兴趣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就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正因为有了这种让农民日子过得更好的人生目标,他在枯燥的实验田地里守望尽责,壮心不已,奋斗不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袁隆平:从“泥腿子科学家”到“中国第一富翁”(1)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后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9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自小我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愫
年已71岁的袁隆平,脸因经年累月风吹日晒而布满沟沟壑壑,那仿佛代表着一种农民式的沧桑感和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复杂组合。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三样东西:草帽、毛巾和西装。因为他每天都要下田查看试验田,戴上草帽、毛巾就走;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