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袁绍当时的处境较为艰难,由于冀州牧韩馥对他心存猜忌,所以他的行动受到限制,更不要说统筹规划讨董大业了。后来袁绍处境虽有所改善,但实力仍然不强,他到河内郡与王匡联合,其实是来寻求依靠的。袁绍紧接着自任车骑将军,对关东联军统一发号施令,但除了他下令诛杀胡母班等董卓派来的使者外,没有见到他下达的军事方面的部署,联军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情况在酸枣更为明显,当时云集于此的联军有六七路,但缺少绝对权威的人,就连设坛时要选一个人上去领着大家盟誓也都“更相让,莫敢当”,最后推举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念誓词。没有统一的指挥,联军就像一盘散沙,加上各怀心事,自身战斗力又不强,最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壹拾 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1)
董卓分兵与关东联军对抗,关东联军有三个主攻方向,分别是河内郡、酸枣和南阳郡,董卓也把主力分成三个部分,对付河内郡的一部由他的女婿牛辅指挥,对付酸枣这一路由名将徐荣指挥,南面这一路,主要对手是袁术、孔伷,这两个人董卓都不怕,但有一个人让董卓很紧张,他就是孙坚,这个长沙郡太守一听说讨伐董卓,兴奋得不得了,率领人马一路过了长江到达南阳郡,目前归袁术指挥。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他们在凉州和羌人作战时是老同事,孙坚一向对董卓没有好印象,认为他日后必为朝廷大患,曾建议张温在军前找借口除掉董卓。董卓知道孙坚的战斗力,不敢怠慢,对南阳郡方向作了重点布置,由胡轸任大督护,即总指挥,华雄和吕布为骑督。
胡轸在日后的名气远没有吕布和华雄大,但当时却是吕布和华雄的上级,名气和地位要比他们大得多。史书中没有胡轸的传记,他的事迹散见于《汉末英雄记》、《九州春秋》以及《三国志》董卓和孙坚的传记中,而以《汉末英雄记》的这一段记述最详尽。根据以上这些史书的记载,胡轸字文才,他和董卓手下另一个将领杨定都是“凉州大人”。据《后汉书?岑彭传》的解释,所谓“大人”是指“大家豪右”,《后汉书?马援传》也说“大人,谓豪杰也”,也就是地方豪强,《后汉书?董卓传》说胡轸是“卓故将”,说明他很早便跟随董卓了,从史料分析来看,胡轸的地位在李傕、郭汜等人之上,更是吕布、徐荣等人无法比的。
《汉末英雄记》对南线战况作了详细记载。袁术派孙坚自南向北攻击,到梁县境内的阳人这个地方双方遭遇。梁县归司隶校尉部的河南尹管辖,即今天河南省临汝县,阳人也称阳人聚,是个大壁坞,这里位于洛阳的正南方,霍阳山和汝水以北,距离洛阳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里,相当于洛阳的远郊区。身在洛阳的董卓急了,命令胡轸、吕布、华雄等人立即迎敌。
《汉末英雄记》说胡轸性子很急,对属下一向很严厉,有时还吓唬吓唬大家,领导方法简单粗暴。或许近来凉州军抢抢杀杀的军纪太涣散,让胡总指挥很恼火,他临出发前警告大家:“这次要斩杀一名青绶级官员,才能整顿好纪律!”汉代无论文官还是武将,品秩的大小可以通过官印的材质和绶带的颜色来判断,“青绶”即青色的绶带,汉代的绶带分为黄赤、赤、绿、紫、青、黑等颜色,皇帝、太后、皇后用级别最高的黄赤色,诸侯王、天子的贵人等用赤色,公、侯、将军用紫色,九卿、二千石的官员用青色。胡轸所说的“青绶”级官员,指的就是九卿以及二千石的官员,也就是太守、校尉这一层级的“省军级”大员。
胡轸本人是陈郡太守,也是“青绶”级官员,他有没有权力斩杀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不太清楚,如果有的话,恐怕指的就是他手下的吕布、华雄这几个人了,看来他们之间关系处得不好。胡轸把狠话放了出去,“诸将闻而恶之”,这个“诸将”里显然包括了吕布和华雄。胡轸率军开到广成,这个地方也叫广成聚,是梁县境内另一个壁坞,距离阳人聚只有几里路。这时候天黑了,士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根据董卓之前下达的战斗指令,他们应该在广成聚就地宿营,秣马饮食,拂晓时分发动攻击。但是包括吕布在内,“诸将恶惮轸”,都想“贼败其事”,吕布等人宣称“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鼓动胡轸连夜进攻,而孙坚那边守城准备很充分,根本不可能偷袭成功。
壹拾 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2)
胡轸稀里糊涂指挥人马攻城,没有任何战果,将士们又渴又饿,人马疲惫,又是三更半夜,来不及修筑堑垒,一个个都解开盔甲就地休息。吕布这时候又跑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