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苟且在一起,但他们时刻关注着宦官头子的一举一动,这么重要的绝密消息被袁隗知道了,他如何不紧张?袁隗说了重话,袁绍才不得不收敛,为了打消宦官们的疑心,袁绍主动应大将军何进的征辟出来工作。
袁绍的失败源于性格悲剧
东汉的大将军是非等寻常的职务,他的地位甚至高过了三公,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职务通常是专为外戚而设的,这个职务可以理解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目前担任这个职务的是何进——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在四处挖人,袁绍自然是他求之不得的对象。据《三国志》记载,何进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府里的处长(大将军掾),后又改任侍御史,后一个职务挺重要,因为它可以接受公卿奏事,并且“举劾非法”,可以直接去办案,彭绍以前县长的身份直接进入中央,而且担任了要职,随即手里有了兵权,可谓一帆风顺。
但紧接着有了何进被杀和董卓之乱,袁绍的仕途出现了变数,他无法再像父祖辈那样凭借出身高第而步步高升,最终继续承载起家族的荣耀。董卓进入洛阳后袁绍开始流亡,随后起兵,之后迅速有了自己的地盘,事业蒸蒸日上。在创业过程中,袁绍的执著和个人才干起到一定作用,而他的出身以及早年结交的一帮“侠士”从中辅佐无疑是成功的更主要因素。
但是,袁绍的事业在官渡却戛然止步,因为他遇到了另一个更厉害的人——曹操。与袁绍相比,曹操处处占下风:曹操没有袁绍长得帅,袁绍大高个儿、仪表堂堂,曹操容貌抱歉,很是自卑;袁绍出身清流名门,从小被捧惯了,走到哪里都是鲜花掌声,曹操则出身宦官家庭,当时被称为浊流,家族被社会主流所诟病,不仅从小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到手握重兵的时候还有人出来骂;曹操年轻时特别注重交朋友,虽然也交了不少朋友,但大多是自己主动交往的,曹操经常自己推销自己,像一个勤奋的营销员,但还时不时遭人白眼,许劭不愿意给他下评语,宗世林发誓一辈子不跟他做朋友,这些都是受家族之累,而袁绍完全占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谁想见他都得排队;曹操起兵后名分很低,属于袁绍手下张邈的手下,而袁绍尽管没有为酸枣会盟做过任何贡献,但参加会盟的人仍然一致推举他为盟主。
袁绍实在太顺了,但他最后却败给了曹操,这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一种因素起作用,那就是品质、毅力和努力,或者说是性格。正因为一路太顺,所以袁绍有了“色厉胆薄”的一面,他外表宽容,但内心猜忌、器量狭小,喜好谋略而不能决断,身边人才不少,但放任他们搞内斗,使自身实力严重被消耗。对一个组织而言,领导人的性格就是这个组织的特点,所以领导人的性格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整个组织的命运。韩馥窝囊而死,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边那些追随他的人,袁绍比韩馥有能力,但却也算不上是个完全称职的领导人。所以,后世有人把曹操比为“可爱的奸雄”,而把刘表、袁绍这些人比为“漂亮的草包”。
。 想看书来
贰 独夫是怎样炼成的
在汉末三国人物中,董卓是被骂得最狠的一个。
范晔在《后汉书》中骂他罪恶滔天,“干逆三才”,也就冒犯了天地人的常道。陈寿在《三国志》中骂他“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之有也”,也就是凶狠残忍,暴虐而不讲仁义,自打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大坏蛋。客观地说,这些话不像是历史学家应该用的语言,因为它不符合辩证法,一个再坏的人身上多少也有可取之处。但在历史学家眼里,董卓干的坏事实在太多了,士人们无法原谅他,所以只要说起董卓,都会毫不客气地把他贬得一无是处,粗俗、无知、残虐、霸道,所有能用在恶人身上的贬义词都尽情地往他身上使。
但是,纵观董卓的一生,他固然是个大恶人,但也是个有本事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东汉王朝做过贡献的人。虽然他因为笃信乱世生存术而在有些问题上不择手段、急功近利,但也并非一味耍横,也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同时,他也是《汉末英雄记》的作者王粲非常熟悉的政治人物之一,王粲十六七岁到了长安,当时这里正处在董卓的统治之下。王粲目睹了长安之乱,也亲身经历了董卓被杀后全城百姓的欣喜若狂,现存《汉末英雄记》里涉及董卓的有十二条,一千一百多字,约占总量的十分之一。这些记录虽然已经支离破碎,其中记录董卓早期历史的只剩了上面这两条,但综合王粲笔下的董卓,可以看出相对于范晔和陈寿,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