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淘宝在线商品超过10亿,事实上我们商品库的数据可能超过20亿。
淘宝有800万卖家,给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上千万。
要把这些应用支撑起来,技术当然很重要,但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系统,根据需求的变化,从简单到逐渐复杂的现实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淘宝上最核心的一个对象——商品,也叫宝贝为例,来说说系统的变迁。$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你可以逐步了解到商品系统里“类目、属性、属性值、子属性、枚举可输入、类目属性、前台类目、后台类目、公共属性、关键属性、销售属性、商品属性、SPU、商品、SKU……”等概念,这么复杂?但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很要命的问题。
我觉得,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比如,我自己就恨不得把家里的各种东西都归类放进对应的盒子里,然后在盒子上都贴上标签,再盒子套盒子,我们就是喜欢这种逻辑清晰的世界……而商品管理的核心,或者说基础就是“分类”,不要小看分类,高校里有一个信息管理专业,只研究这个课题。
2003年5月,淘宝刚上线的时候,只有几个商品,可以想象,很容易管,根本不需要分类,无非就是把几个商品铺开来给用户选就行了。随着商品多起来以后,才牵扯到分类。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商品以后,就需要管理,而管理首先需要将商品梳理清楚,分清楚,不能10亿商品一个个管,这样做没有意义。“分类”方法的变迁是整个商品系统变迁的核心。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2)
刚开始分类很简单,叫类目,类目就是一个纯粹的分类,像“服装、电器、手机”等这样分下去。我们拿服装来做例子,当所有商品到100多个的时候,服装有20个,不需要再分了。到了1000个的时候,服装有400个,不分也可以,但已经不太好选了。如果40个商品一页的话,就要翻10页。从用户翻页的习惯看,耐心的极限是3页,第3页以后的商品,点击率非常低。
到了10000个商品的时候,你不分就傻了,就成为一种浪费。因为我们发现,商品数量比较少的时候,而这里的商品数量,是能被买家看到的有效数量。于是,当商品数越来越多,到10万、100万、1000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类目分得更细。
但是,不可能全部平铺,想象一下,一下子展现给买家1000个类目让他筛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出现了多级类目的概念,它就是一棵类目树。对卖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发布商品的时候,要对类目树做出选择,
如下图所示。
问:具体怎么分,如果你来分“服装”的话怎么分?
答:男装、女装。
问:那商品到1亿的时候怎么分?
答:T恤、裤子、品牌。上面再划一块,把童装划出来。
问:女装呢?
答:还是T恤。欧美风、日韩风。
产品经理都是分类控(3)
问:大家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答:乱掉了……太深了……
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就会越来越深,买家就会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商品,另一方面,早期的淘宝又需要更多的商品,这个矛盾是问题的本质,成为交易额的天花板,整整困扰淘宝三四年之久。
从服装到男装到T恤,为什么?正常的用户购物路径,每一次点击,用户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流失,大概超过50%,这样你可以算一下,0。5×0。5×0。5,这样再下去就没几个用户进来了。但另一方面,商品太多,你又必须得这么分,有很多品牌,比如说杰克琼斯、美特斯邦威、耐克,不分出来,那在T恤上找,也是很费力的。
再者,这样分下去,我们的“小二”也会比较累,因为很乱——我们发现,除了男装,女装下面也是有T恤的,T恤下面也是有品牌的,美特斯邦威、耐克……这样的树分下去以后,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变成了一个很难管理的网。0米0花0书0库0 ;http://www。7mihua。com
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直到2006年,我们才引入了的概念。
“属性”
对了,淘宝的员工也称作“小二”,我们先提一下这个称呼的由来。
淘宝最早的创立者们都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但淘宝的风格与阿里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