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页)
帝任命。 大明天下,国家决策,都操纵在这个老百姓的手中。从古至今,如此牛的老百姓,我没有见过。 无论是在野的顾宪成、高攀龙、赵南星,还是在朝的李三才,叶向高,都不是省油的灯,东林党既有社会舆论,又有朝廷重臣,要说它是纯道德组织,鬼才信,反正我不信。 连我都不信了,明朝朝廷那帮老奸巨滑的家伙怎么会信,于是,在这样一个足以影响朝
廷,左右天下的对手面前,他们害怕了。 要克服畏惧,昀有效、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史云:明朝亡于党争。我云:党争,起于此时。 刘廷元、胡士相不是郑国泰的人,郑先生这种白痴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他们真正的身份,
是浙党成员。 但疑问在于,沈一贯也拥立过太子,为何要在此事上支持郑国泰呢? 答案是,对人不对事。 沈一贯并不喜欢郑国泰,更不喜欢东林党,因为公愤。 所谓公愤,是他在当政时,顾宪成之类的人总在公事上跟他过不去,他很愤怒,故称公
愤。 不过,他昀不喜欢的那个人,却还不是东林党——叶向高,因为私仇,三十二年的私仇。 三十二年前(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叶向高,字进卿,福建福清人,嘉靖三十八年生人。 必须承认,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刚出世,就经历了生死考验 因为在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入侵福建,福清沦陷,确切地说,沦陷的那一天,正是叶向
高的生日。 据说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倭寇,躲在了麦草堆里,倭寇躲完了,孩子也生出来了,想起来实在不容易。
大难不死的叶向高,倒也没啥后福,为了躲避倭寇,一两岁就成了游击队,鬼子一进村,他就跟着母亲躲进山里,我相信,几十年后,他的左右逢源,机智狡猾,就是在这打的底。 倭寇昀猖獗的时候,很多人都丢弃了自己的孩子(累赘),独自逃命,也有人劝叶向高的母亲,然而她说: “要死,就一起死。 ” 但他们终究活了下来,因为另一个伟大的明代人物——戚继光。 '1363' 考试 万历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发动横屿战役,攻克横屿,收复福清,并昀终平息了倭患。 必须说明,当时的叶向高,不叫叶向高,只有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在今天看来不太文雅,就不介绍了。 向高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思是一步一步,向高处走。 事实告诉我们,名字这个东西,有时候改一改,还是很有效的。 隆庆六年(1572),叶向高十四岁,中秀才。 万历七年(1579),叶向高二十一岁,中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叶向高二十五岁,第二次参加会试。考试结束,他的感觉非常好。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想法,他考中了第七十八名,成为进士。现在,在他的面前,只剩下昀后一关——殿试。 殿试非常顺利,翰林院的考官对叶向高十分满意,决定把他的名次排为第一,远大前程正朝着叶向高招手。 然而,接下来的一切,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因为从此刻起,叶向高就与沈一贯结下了深仇大恨,虽然此前,他们从未见过。 要解释清楚的是,叶向高的第七十八名,并非全国七十八名,而是南卷第七十八名。 明代的进士,并不是全国统一录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额,具体分为三个区域,南、
北、中,录取比例各有不同。
所谓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为 35%。而中,是指云贵川三省,以及凤阳,比例为 10%
具体说来是这么个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个进士,那么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试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绩再好,文章写得比北部第一名还好,你也没法录取。
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几百名后,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当进士。
'1364'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规定,从二百多年前,朱元璋登基时,就开始执行了,起因是一件非常血腥的政治案件——南北榜案件。这个案件是笔糊涂账,大体意思是一次考试,南方的举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没几个能录取的,于是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