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2/4 页)
自己的回信。 可王锡爵刚打开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看了你的奏疏,为你的忠诚感动!我去年确实说过,今年要举行册立大典,但是(注
意此处),我昨天晚上读了祖训(相当于皇帝的家规),突然发现里面有一句训示:立嫡不立长,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现在年纪还不大,万一将来生了儿子,怎么办呢?是封太子,还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违背了祖训,如果封太子,那就有两个太子了,我想来想去,想了个办法,要不把我的三个儿子一起封王,等过了几年,皇后没生儿子,到时候再册立长子也不迟。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违背祖制,也能把事办了,很好,你就这么办吧。”
阶级斗争又有新动向了,很明显,万历同志是很动了一番脑筋,觉得自己不够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还玩了个复杂的逻辑游戏,有相当的技术含量,现解析如下。 '1321'
按老规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儿子),可是皇后又没生儿子,但皇后今天没有儿子,不代表将来没有。如果我立了长子,嫡子生出来,不就违反政策了吗?但是皇后什么时候生儿子,我也不知道,与其就这么拖着,还不如把现在的三个儿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时再不生儿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总算对上对下都有了交代。
王锡爵初一琢磨,就觉得这事有点悬,但听起来似乎又只能这么办,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让皇长子拜皇后为母亲,这样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问题就解决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个儿子一起封王,到时再说。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 上当了,彻底上当了。 清醒了一辈子的王大人,似乎终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跳入了一个陷阱。 事实上,万历的真正目标,不是皇长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欢郑贵妃,喜欢朱常洵,压根就没想过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长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闹了,事情也就办成了。 至于所谓万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废话,万历同志这辈子,那是经常地万不得已。 总之,王锡爵算是上了贼船了。 万历立即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并命令王锡爵准备执行。 经过长时间的密谋和策划,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万历突然下发圣旨:
“我有三个儿子,长幼有序。但问题是,祖训说要立嫡子,所以等着皇后生子,一直没立太子,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特将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将来有嫡子,就立嫡子,没嫡子,再立长子,事就这么定了,你们赶紧去准备吧。”
圣旨发到礼部,当时就炸了锅。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没听到风声,实在太不正常,于是几位领导一合计,拿着谕旨跑到内阁去问。 这下连内阁的赵志皋和张位也惊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显,这事就是王锡爵办的。消息传出,举朝轰动,大家都认定,朝廷又出了个叛徒,
而且还是主动投靠的。
'1322' 所有人都知道,万历已经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儿子压根就是没影的事。所谓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来,王锡爵你混了几十年,怎么看不出来?分明就是同谋,助纣为虐! 再说皇帝,你都说好了,今年就办,到时候了竟然又不认账。搞个什么三王并封,我们
大家眼巴巴地盼着,又玩花样,你当你耍猴子呢?! 两天之后,算帐的人就来了。 光禄寺丞朱维京第一个上书,连客套话都不说,开篇就骂: “您先前说过,万历二十一年就册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着,忽然又说要并封,等皇后
生子。这种说法,祖上从来就没有过!您不会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戏被戳破了,万历很生气,立即下令将朱维京革职充军。 一天后,刑部给事中王如坚又来了: “十四年时,您说长子幼小,等个两三年;十八年时,您又说您没有嫡子,长幼有序,
让我们不必担心;十九年时,您说二十年就册立;二十年时,您又说二十一年举行;现在您竟然说不办了,改为分封,之前的话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说的话,我们该信那一句?” 这话杀伤力实在太大,万历绷不住了,当即把王如坚免职充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