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页)
管,既然能让他开口,就必定能让他背台词。 于是在一阵紧张工作之后,王大臣又说出了新的供词: “我是来行刺皇帝的,指使我的人是高阁老(高拱)的家人。 ” 不错,这才是昀理想的供词,冯保笑了,张居正也笑了。 看着眼前低头求饶的王大臣,两人相信,高拱这次是完蛋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两位老奸巨猾的仁兄还是看错了,不但看错了形势,还看错了眼前的
这个逃兵。 当审讯结果传出之后,反响空前激烈,以往为鸡皮蒜毛小事都能吵上一天的大臣们,竟
然形成了空前一致的看法——栽赃。 '1114' 这都是明摆着的,先把人搞倒,再把人搞臭,昀后要人命,此套把戏大家很清楚,拿去
糊弄鬼都没戏。 于是在供词公布后不久,许多人明里暗里找到张居正,希望他不要再闹,及早收手,张大人毕竟是老狐狸,一直装聋作哑,啥也不说,直到另一个人找上门来。 别人来可以装傻,这个人就不行了,因为他不但是老资格,还曾是张居正的偶像——杨
博。 杨老先生虽然年纪大了,战斗力却一点不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准备为高拱说情。 但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还着实有点好奇,因为这位仁兄几十年来都是属于看客一族,
徐阶也好,严嵩也罢,任谁倒霉他都没伸过手,而根据史料记载,他和高拱并无关系,这次竟然良心发现,准备插一杠子,莫不是脑筋突然开了窍? 于是开着对他的崇敬,我找了许多资料,排了一下他的家谱,才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杨博和高拱确实没有关系,但他有个儿子,名叫杨俊卿,而很巧的是,杨俊卿找了个老婆,岳父大人偏偏就是王崇古。 王崇古和高拱就不必说了,同学兼死党,王总督的这份工作还是高拱介绍的,不说两句
话实在不够意思。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信了。
杨大人开门见山,奔着张居正就去了:
“你何苦做这件事情?”
这句话就有点伤自尊了,张居正立刻反驳: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你认为是我安排的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杨博终究还是说了句实诚话,“但只有你,才能解决这件事。 ”
张居正沉默了,他明白,杨博是对的,高拱的生死只在自己的手中。
于是在送走了杨博之后,他决定用一个特殊的方法做出抉择——求签。
良久跪拜之后,张居正在庙里拿到了属于他的那一支签,当他看到上面内容的那一刻,
便当即下定了决心。 据说在那支签上,只刻着八个字——所求不善,何必祷神! 但事情已经出了,收手也不可能了,于是他决定不参与其中,让冯保自己去审,并特意
指定锦衣卫都督朱希孝一同会审。 事实证明,这个安排充分体现了张居正卓越的政治天才,却苦了他的朋友冯保,因为很
快,这位冯太监就将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著名笑柄。 '1115' 万历元年(1573)正月二十九日,对王大臣的审讯正式开始,一场笑话也即将揭幕。 案件的主审官,是东厂管事太监冯保和锦衣卫都督朱希孝,这二位应该算是大明王朝的
两大邪恶特务头子,可不巧的是,那位朱都督偏偏就是个好人。 这位朱兄来头很大,他的祖上,就是跟随永乐大帝朱棣打天下,几十个人就敢追几千人的超级名将朱能,到他这辈,虽说打仗是不大行了,但这个人品行不错,也还算个好人,觉得冯保干得不地道,打算拉高拱一把。 所以在审问以前,他仔细看了讯问笔录,惊奇地发现,王大臣的第一次口供与第二次口供有很多细节不对,明显经过涂改,但更让他惊奇的是,这样两份漏洞百出的笔录,卷尾处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证据确凿。 于是他当即找来了当场负责审问的两个千户,拿着笔录笑着对他们说:这样的笔录,你
们竟然也敢写上证据确凿?
那两名千户却丝毫不慌,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朱大人笑不出来了: “原文本是没有的,那几个字,是张阁老(张居正)加上去的。 ” 朱希孝当即大惊失色,因为根据惯例,东厂的案卷笔录非经皇帝许可,不得向外人泄露,
如若自行篡改,就是必死之罪! 张居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